搜索
楼主: 程派青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二月的独行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35:5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前人题记,凿在一块古碑上。这和现代人写“XX到此一游”一个性质了……


嘉庆十九年九月■日补修大佛洞共用去钱二十千,佛会助钱十千文,僧道茂助钱十千文。
(资金募集也是“三结合”)
一尊无头的武士像,服饰和小人书里差不多……
陈以勤诗碑(局部)。诗文很难辨认,题款倒很清楚,全文是:万历七年春二月望日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人陈以勤书
.
陈以勤(1511~1586)是北宋南充“状元陈家”的后人,与高拱、张居正等同时代,也曾经是内阁成员。后于张居正不和,退隐家乡,寄情山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39: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青居城里也有土地爷爷土地奶奶,还很喜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0:41:0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无心之云顶(上)
本来是把云顶石城作为替补的。金堂离成都很近,估计古城也不会剩下什么了,再一个,既然近便,以后去的机会总比其他地方多。实际上,其他几个点的时间都成问题,于是云顶山成行了。
从沱江小山峡附近公路边上山,云顶山以两组两百级天梯给步行的游人来了个下马威。上完这四百级,一般人以为就是山顶了,实际上,不过三分之一的样子。三分之一难度,若说距离,那还远远不到三分之一。
山上遇到三个遂宁老乡,两男一女,从言谈中听出,他们是上山烧香求子的。挺有意思,遂宁不正在打造“观音故里”吗?求子还大老远跑这里来?在他们眼里,我的目的更是奇怪,大老远来了,不烧香,找什么古城?
一路摆谈着上山,倒也轻快了许多。上了山顶,才知道这云顶山的的古寺,还是很有看头的。
首先这寺名源远流长,几乎每个朝代就换一次,天宫寺、慈云寺、云顶寺,比较通行。或许正是因为变迁的叠加,寺里历史人文遗迹较多,各殿宇居室的对联也不俗。
同三位老乡上山、游山的过程中,先后看见了小东门和南城门,但这两道城门明显是现代重修的,连城门上的题字也直言不讳。
云顶山的面积比我去过的其他几处都大,我不信旧城门已经毁尽。果然,卖小吃的商贩告诉我,骑虎崖那边有北门。要不是得到这个信息,坚持要去探访,我就被老乡们“劫持”到金堂去了,遂宁人很热情,真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0:47:4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所谓“千步梯”,其实只有两百级……


不过,一组完了紧接着再来一组……


这个,不止一个地方看到类似的了。圈起围墙修围墙,好玩吧?


第一道城门:小东门。很遗憾是现代新建的……


过了小东门,有一条通往山下的岔道,侦察了一截,找到这个水源,和其他古城的形制上很相似……


这种墙很长,也是现代修的,个别地方已经有安全警示标志了……


貌似治安不好?土地家安了防盗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0:52:5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云顶山上的古树也很有特色,古人的纪游诗里多次提及。


这株树遭雷击,中心全部坏死,只靠一边,依然生长茂盛……


这株很牛逼,围墙被它撞弯了腰……


寺里的大银杏更是了不起……


一处小天井里有一株梅树,不起眼,但很有意趣……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24:3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这个地方过去有过革命斗争的历史,本身又是战略要地,地方上、甚至省上的领导都很重视。


金堂的县令李老爷写的告示……




这幅对联是金堂藉的道台何元普写的,这人阅历丰富,跟很多老和尚都有交情,川西坝子很多著名寺院都有他写的对联,而且多数都堪称名联。


这叫啥,始终没想起……


庙子里的火工师傅喜欢用太平缸边边磨刀,方丈看不下去了,就添置了几块磨刀石……


果然有送子观音……


纳姓很少见,纳汝弼是云南人,清末民初也是风云人物。“汉后帝”不晓得是哪个?刘禅娃?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48:4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老乡些去烧香拜佛,我把南城门找到了,南城门也是现代重修的,不过样式还是按过去的样式。很多人把南城门作为云顶石城的标志。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1:57:3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找到一篇文章,把前面提督写“石合”的意思搞懂了——

大云顶上看云行(续) 楠生石合
再往上走,就快到了云顶山的主峰所在-------慈云寺。路旁有佛教的摩崖石刻,讲述着释迦牟尼磐涅的情景,还有道济和尚疯疯癫癫的图形,刻得十分逼真。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刻的“佛”字。字中间雕刻着不同神态的和尚。顺着带有斜度的山道而上,有一首诗映入眼帘:
楠生石合见精诚,五百年间愿竟成。众口流传唐故事,山腰磨灭宋题名。
林泉如意难逃隐,雷雨连霄正放晴。明月不来亦何憾,大云顶上看云行。
一看落款,于右任,1940年游云顶诗。据说是于先生1940年在曾姓朋友的陪同下,游云顶山留下的墨宝。从这首诗中又引出一个“楠生石合”的故事。
其实“石合楠生”指的是两个景观:一个是离石,一个是枯楠。所谓离石就是两块相互离开的石头,他们的位置是一上一下。离石:在云顶山寺庙的右边,两石离立,上大下小,就象一朵蘑菇。两块石头不知是会长呢还是会动,反正是越来越近。相传明代的时候还相距五六尺,清初相距三四尺,乾隆年间就不满一尺了,到嘉庆年间差不多就合拢了。枯楠就是一棵楠树。那么,两块石头和一棵楠树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合称石合楠生的呢?《重建天宫禅寺碑记》是这样记载的:说唐朝天宝初年,有一个叫王头陀的高僧来到云顶山,创建了慈云寺。寺庙前有两块相互离开的石头和一株快要枯死的楠树。王头陀喜欢种楠树,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楠生长老。王头陀曾经说,“此去五百年后寺当废,楠生而石合则寺复兴。”宋元以后,慈云寺逐渐凋敝。一直到明代,离石逐渐合拢,楠树重发新枝,慈云寺才重新兴盛。所以,石合楠生被后人看作是兴旺发达之瑞兆。非常可惜的是那两块著名的离石和那株枯楠我们再也看不到了。现在很多人把寺庙前的另一个地方看作是石合楠生。那两块也是离石,不过是左右离开,很象一块摔碎了的玉环,中间长了一棵楠树。虽然从形态上来看,那里称作石合楠生更加名副其实,但它毕竟不是王头陀说的那个石合楠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2:06:1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这个佛字很特别,笔画里嵌入了佛教故事……


威武的金刚……


济公活佛


这是佛祖涅槃的故事……


又是报应的故事,很趣……


云顶山上的寺庙确实很有内涵,我还来不及消化。特写一个,接着去找真正的古城门……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9:51:1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云顶山上还有一幅江油的张泽先生写的字:
著得登山屐,飘飘我欲仙。相随蓬岛客,携上大罗天。
沧海小如粟,鸟巢低近筵。钧天听奏罢,谈笑两欢然。
——何茹连/登云顶山天宫殿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