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程派青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二月的独行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9:40:1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洪溪口
今天要去的礼义城,当地人称为“三教寺”。礼义城所在位置,是土溪镇的洪溪村。这里三面为渠江环绕,南面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反复权衡后,我准备从三汇与土溪之间的公路上选一地,寻渡船过去。
去白塔的路上,曾向一位老人请教路线,他称赞我的选择是最佳。果然,我向班车售票员讲出“洪溪”、“渡船”几个关键词,她一下明白了我的意思,“洪溪口下嘛,他们几个也是……”达州人的口音有些接近重庆话,“口”字总要带个儿化韵。
下了公路,翻过一簇低山的垭口,远远望见,渠江对面的江原上,陡然耸起一座高山,山上巨石并立,又拔高一截平顶,陡崖平顶,都是南宋抗元古城选址的典型地貌。山顶荒草疏树,郁郁苍苍,山麓村房错落,山下沙田弥望,我当时就断定,我要去的礼义城,就在这山顶上。
兴奋之下,乐极生悲。渡船靠岸了,我大步跳上沙岸。同渡的两位老太太似乎在后面提醒着什么,但我上岸才反应过来——下早了,而渡船已然离岸。
洪溪村的渡口,恰在一条小溪(也许就是“洪溪”)注入渠江之处,溪口两边沙岸都可以上下人,渡船先点了左边,而我是该在右边下的。再喊渡船老板荡回头,老汉没好气地答道,前面有桥。
踩着疏松的沙地,哼哧哼哧走了十来分钟,从一架小板桥过去,扭转方向,又是几分钟,与刚才在船上好心提醒我的两位老太太重逢了。二位笑嘻嘻地说,这个小伙子,喊都喊不转来。我只好嘿嘿地傻笑几声。老太太又说,往右边的土公路一直走,到上面缺口那里有个报废了的小学,再从左边上山就是三教寺。
她们可能不知道,我还是走错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9:59:5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洪溪口。江是渠江,山是礼义山,礼义城就在山顶上。


渡船过来了。


洪溪村的村民去赶场。巧的是,下午我返回时,他们也正好返回。


渡船驾驶室。


占据有利位置,一旦有啥不对,多抢两个穿起……


渡船上客。


路边有一块月牙形的水田,不知有啥讲究?


江边停了一艘客船,丰水期跑渠江的三汇到渠县区间。


大部埋入土里的石材。不要小看它,据说南宋工匠习惯在石材上刻这种人字形纹。


下午渡船接了单大生意,渡牛10元,顶10个人。船老板按惯例要给每个乘客发烟。


牛贩子收牛时扯筋,不肯付10元。船老板、卖牛者、牛贩子三个人在江边扯了很久才解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9:48:2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礼义城——池塘、古佛、城门的今昔
公路转了两个弯,缺口就在头顶上,我又开始琢磨捷径了。
有没有伟人说过,“走捷径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我没怎么犹豫,踩着油滑的黄泥,爬上一片短松冈,再走过几块小山田,整块的巨崖近在眼前,草丛齐膝而齐腰而齐胸,路,哪里还算是路?再坚持下去,会不会到野猪家串个门?崖是不可能爬得上,前面也貌似走不通,当年有没有蒙古大兵也这么傻乎乎地巡过山?
然而,退回去的路也难,如山羊跳崖一样,冒险跳了几块大石头,我总算下到山田边。运气不错,看见一个下山赶场的老乡,他肯定也是抄近路的,只是比我内行多了。我把他下来的小路复制粘贴了,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找到了石梯,看到了巨石下挺立的门柱。
这是山崖边一块突出的巨石,天然绝险,当年建城的人在巨石下撑起两根石柱,形成门户,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边石柱凿有圆孔,这是上门闩的,石柱上的刻字被后人刮掉,不复辨识,似乎是一幅对联。门内侧有一处崖窠,可容纳数人,内侧似乎另有拐弯,因杂草遮蔽,没有进去看。冷兵器时代,这里派驻个十夫长(哈哈,元兵的编制?),备足粮食饮水,真是无敌了。
从方位判断,这里是西门,西门离城中心区较远,狭长的山地,有些荒着,有些种菜。走了几分钟,犬声四起,礼义城在欢迎我了。
山顶是一块略微倾斜的平地,平地下方的斜坡面,有一大片民房,竹树掩映,炊烟袅袅。许是人世的劫火养肥了山田,人们躬耕于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浑忘了历史的沧桑。
还有远来的钓鱼人,在紫泥里插入几根竿子,守着水塘,坐一个悠然的白天,带几尾鱼回去佐酒,不亦乐乎?
几乎每一个南宋方山古城,都建有水池,至少也要有几眼隐秘且不竭的山泉,这是持久作战的必要条件。传说某个古城(似乎是钓鱼城?)被元兵围困累月,蒙古人寻思,山上总会断水的。结果宋兵突然于久困之后的某一天,泼下池水,再加上几尾鱼,以讪笑元兵,此举直接令对手崩溃……
礼义城有水池,水池里有鱼。我很好奇,山顶水池里的鱼,是当地人养的,还是古已有之、自然繁衍至今?但我一直没问,不但这里,连几天后在其他几处看见水塘的古城,也都没问。
多数南宋古城,都曾经是蒙古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在打下之后,大肆破坏,当时就已不成模样。战事平息之后,当地人往往借古城残余的基础,改立以寺庙,香烟传延。当地人把礼义城称作“三教寺”,至今有一间石屋,也许就是原来城堡的指挥中枢所在?屋前蜷伏一犬,不作一声,不怒自威,我想看看菩萨,欲前又止。一位居士看出我的尴尬,招呼说,若有佛缘,狗就不咬。
这个……
还是麻起胆子进去看了。居士说旁边那尊佛,是从泥里挖出来的,不知道有多少年。我感他的热情,捐了五元,他便更热情了,还把佛后面的灯打开,这尊佛头戴一顶奇怪的冠,姿态优雅,灯光也很见匠心。我对佛教,向来不甚留意,只与居士谈及“打元鞑子”,他以为我是专门的“文化工作者”,要我广为宣传,我只好哼哼嗯嗯。
看礼义城周边的环境,很可能有城门遗留下来。我所经过的西门,似乎尚属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居士说,悬崖边的北门,早已垮了;绕过那片人家户,下边有个水门,一般人都是从那边上来的。闻之大喜。
北门当然要去看看,哪怕不在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帮我喝住了院子里的大狗,我感激不尽,送了她两颗巧克力。靠北一面,几百米的悬崖横绝,站在崖边,远处的渠江、公路、铁路历历在目,上午过渡的洪溪口,也清晰可辨。由北向东抹弯的地方,耸立一块巨石,石上有人为的凿槽,也许那里就是曾经的北门,更也许,北门在还要往下的崖边。但是此刻,我连巨石也没法接近——老乡在巨石前面拴了一头大黄牛,既无路可绕,又无法沟通。不甘心一阵,还是悻悻返回。
好在还有个水门,从几块冬水田边绕过去,水门很漂亮、挺完整。不过这个命名透着一股神秘,你说老高老高的山上,怎么叫水门啊?敌人来了,放水下去冲?还别说,几块冬水田上方,正是那个大水塘,刚才在水塘边看了,水塘和下面的水田是有某种关联的——起码在农业上是。
空口无凭,水门外侧的门额上,真的题了两个遒劲的大字:水门。只是署名模糊不能辨认。从网上看到过的别的地方的宋代古城门照片来看,礼义城的水门与它们在风格上还是很接近的。只是这种门都属于简易一类,专为人员通行,对地形的依赖性较大,一般建在险要的隘口、山崖,可能还不是当年的正门。
水门左右两个上角饰以石雕蝙蝠,立柱顶部有浮雕人物,其故事情节不明,建城者于戎马倥偬之际,还有这样的小风雅,也殊为不易。
出了水门,一路下坡,有半边峡谷的风貌。林密鸟多,这时明白过来,上午似乎“走错了”,其实也不错,如果不错,我不大可能走到礼义城的西门——那毕竟是狭长城堡最西边的远端。
至于北门,它在,或是不在,都成遗憾,不过遗憾不也是一种美丽吗?又仰头看那渐高渐远的水门,竟不忍离去。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20:02:1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悬崖边上的礼义城西门,这里人迹罕至,我是误打误撞找到的……


礼义城西门立柱……


礼义城西门内侧的藏兵洞……


礼义城的水塘,水塘边有多处这样的简易水利工程遗迹。到礼义城的人不多,来得人一般都被认为是钓鱼的,我也不例外。


礼义城水塘


达州市2001年立的文物保护碑。


当地人都把礼义城称“三教寺”,这是三位教主,从左至右:老君、释迦、孔丘。


过去的北门,应该就在这块巨石附近,两面都是极陡的悬崖,牛儿挡路,我没能过去……


居士说这尊佛是从土里掘出来的。我有点怀疑,不过觉得他的冠很奇特……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20:09:5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礼义城水门内侧。


礼义城水门的门闩孔。


礼义城城门角上蝙蝠及人物雕刻。


礼义城水门外侧。


渠县1986年立的文物保护碑。


礼义城,再看一眼。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20:44:4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从礼义城水门下来,路边有座制作考究的古坟。


右边能认出个“东壁图书府”,或许可以证明墓主是个读书人。


墓室空空如也,掘墓应该发生在很久以前。


这边能认出“青山绿水映当头,天为吉人此地留。石■明灯常拥护,■■■■■千秋。”从内容上看,是一首悼诗。


旁边还有座小墓,不妨把他们暂定为一家三口。
坟上还有两幅对联:
义城来龙脉;
巽水绕坟台。
——其一
龙来千■开甲第;
脉发三教起人文。
——其二


下山后在路边,看见一对奇怪的石磙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21:15:0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礼义城里有一块乾隆年间的《重修三教寺碑记》,写碑文的人提及的“本朝初年,流寇……”,大概是指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做过湖北玉沙县县令的雷姓官员没有说南宋末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争。

(以下是我辨认的碑文内容)
重修三教寺碑记
礼义城后临江水,面俯群峰,四围陡峻,上有水田、池塘,惟东西两门径路可通,渠邑东北界胜地也。(以下缺若干字)庙,前明万历己卯年,陈继宗所撰碑记,内有天产英■,胡公、陈使威雄莫测,功业难名焉,王莫能■谥镇国将军后(以下缺若干字)本朝初年,流寇数千踞城肆害,左右士民同心协力继当,兵戈扰攘,(以下缺若干字)礼守义,坚保城侧之斌山寨,其附近诸寨亦协同仇,乃走川北(以下缺若干字)即后征前,当日城名礼义或者因此,至城上之初见殿宇碑载修城后(以下缺若干字)了,一自安岳县天台寺住锡斯山,■僧常德置买田地招募徒众(以下缺若干字)之绝顶处有祠,中如来左孔子右老君,像皆石刻,此三教(以下缺若干字)也。数百年来,台阁■■不常,圣容倒坏不■,常住田(以下缺若干字)贯六、空万等到寺清理常住,将前田地之售、当者,捐资续■(以下缺若干字)之漏烂者培补如旧,重新三教■祠。但思三教中惟儒(以下缺若干字)皇上尊崇至圣先师,自京师及各省会郡邑耑立学宫,春秋永享,典重礼隆,不与一切象教同视。今礼义城寺僧(以下缺若干字)虽异儒理,实兼乎释道人,能易空虚寂灭之说,而务亲义(以下缺若干字)导引胎息之功,而事礼乐农桑,■习正风化(以下缺若干字)幸岂小补哉!庙工既毕,欲勒碑记,资助众姓及常住四至,向予商叙。予里人也,间阅庙之残碑,合之传阅,因惴■(以下缺若干字)理撰次付僧庶,后之履斯山者稍识巅末,毋虚冒三教之名矣!故为是序。
荆楚玉沙令阳溪雷■■敬撰
统领募化众会禅僧  空万    明正  昭祥  晓云
今有本山常住、边界周围■岩立无■
(以下捐资人名、银两数,略)
大清乾隆拾三年岁次戊辰季冬月毂旦立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9:39:5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营山车站,平息纠纷的发型哥
到渠县只晚了一点点,没赶上已经开走的南充班车,下一班要过两个小时后才发车,于是在新车站候车室里蹭时间。
刚刚觉得有点百无聊赖,却看见明玻璃外,车站出口处,人员在聚集。出什么事了?
我挤到人群边上时,刚有一辆中巴驶近门口,驾驶员十万火急地跳下车,三把两把挤到站门口的签证室外,开始——咆哮。
在圈外的人却惊惶地呼叫,“车没停稳!”果然,中巴在慢慢“自驾”,后面还有一辆中巴。那位驾驶员听到惊呼,马上又挤出来,飞速钻进车去,伸腿踩住刹车。有人又喊,“好险,只增一卡。”
驾驶员排险成功,一秒也没停留,又挤到窗口前,开始吵嚷。他火力强大,里面的人不是对手。
很快,车站领导也加入进来,听他们吵吵的内容,矛盾的焦点似乎是班车出站的某个程序。
参加答辩的人越来越多,双方处于均势。一位车站领导年轻气盛,一出场就蹦出一句,“不要在我的车站闹事!”围观的驾驶员、售票员不满意了,纷纷以“人民的车站”纠错,矛盾迅速升级,群辩大有发展为群殴的态势。
好像已经有人开始推搡,我听见站方有人在喊,“报警。”
“好大个事,报个锤子的警。”人群里传来漫不经心的一声。笑声比我回头的速度还快,是几个售票员,女同志就是欠点大局观——笑场了。
发型哥挤到圈子中间,但我没看明白他是向着哪边的。他向哪边不要紧,围观群众竟不自觉地移动,为的是换角度看他的发型。很多人开始笑,双方几位主力辩手虽然没笑,但也吃了一记顿挫,都松懈下来了,各自向靠近自己这边的观众诉说自己的苦衷。
从辩手们的表现来看,驾驶员失之火爆,但刚才排险,得了印象分;站领导失之口快,但尚能自控。双方其实都还算通情达理。这么看来,可能是那个出站程序确实有问题,有问题不怕,改嘛,连发型都可以改,程序为什么不能改?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9:45:0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情绪不稳定的驾驶员


出站口


运营秩序一度中断


发型哥出场


发型哥在倾听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9:46:1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四川
雨中登燕山
正史里,那地方叫“运山城”,但当地人都喊“燕山寨”,当地人写的文章里解释说是山上燕子多,但我觉得这个解释说服力不够。很可能是“运”、“燕”二字发音相近,然后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大规模移民)转音所致。不过“燕山寨”的喊法已经占了上风,向当地人问路时,就莫说“运山城”了。
燕山寨在蓬安县城与河舒镇之间,在一个叫“桃花村路口”的地方下车,向桃花村的反方向上山,简易公路直通山寨。公路是几十年前修的,雨天特别泥泞。今天河舒逢场,一路上都有老乡冒雨下山,他们是至今还住在燕山寨的农民。多数南宋山城都有良田美池,山民居住其中,比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也差不了多少。
老乡冒雨赶场,我冒雨登山,彼此都觉得新鲜。
一路上风景优美,如果是春天,会更美。路边偶尔有些农家,狗很凶,对于怕狗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千里走单骑”那种难度。要防滑、要放狗,走得也就很狼狈。公路转了几个很急的弯,快进山寨时,路边崖窠里有些佛龛,最完整的一龛是释迦居中、孔丘居左、老君居右的标准“三教共祀”。我们中国人很好客,这个位序也挺有意思,平衡、和谐。外来的和尚坐了中间,门下弟子升官发财当了领导的孔子行二、偷渡出关跑了的老君是老三,三位不是都要吃供吗?没问题,你们坐一堆,一次性礼拜,大家撇脱。
佛龛两边有记录捐资人姓名及出资额的石刻,首尾的文字可以辨认出,这里叫地藏岩,建于嘉庆七年。清朝乾嘉年间,川东的白莲教闹得很厉害,建佛龛的时间与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的时间应该是相互吻合的,历史就是在乱与治之间演替。
前面又有狗叫声,我知道,燕山寨到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