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今日 4607主题

收藏本版 |订阅

[江油旅游] 《青林口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简介》带你走进青林古镇

程派青衣 (乞丐) 发表于:2009-3-9 19:48:29|查看:159267|回复:102     [复制链接] | 来自四川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我所认识的符幼余老师

“这地方不大。有些人就算天天来,他最后还是一无所知。”和我刚认识、仅仅交谈了十几分钟,符幼余老师就这样很“冲”地对我说。我自然知晓,他所指的“有些人”是些什么人,但还是为他的狷介深深触动——符老师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的人。
儒家提倡“晴耕雨读”,符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没有受过系统的、良好的教育,通过几十年从书本自学、向长辈问学、直到参加函授,拿到了农函大果树栽培专业的大专文凭,并曾经担任乡上的农技干部,是地方上小有名气的学问先生。
大约一年多以前,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在青林口老街上拍照。走过红军桥头,老街上一爿打米店门口长条凳上坐着的一位老者,亲切地跟我打招呼,“小伙子,你拍的照片能给我看一下吗?”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是符幼余老师。
其实,符老师的年纪也不算大,他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正当盛年。常年的操劳,使他面容黧黑,且有较深的近视,看起来超出实际年龄。一个农民,从年头忙到年尾、从拂晓忙到擦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种生活若是换了“肉食者”来躬行一番,会是何等的况味?春天百花盛开,符老师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但却顾不上看风景,他要修枝、嫁接、耘田、施肥……;秋天是农家收获的季节,多少人又知道这收获背后的艰辛?符老师一家为鲜桃采摘、包装、称量、售卖,连续多日忙累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吃上午饭;至于一年里的其他时日,也自有做不尽的农活,真是“农家无闲日”。要真正了解农民,不走到他家里,不跟他交朋友,是不可能的。
我和符老师偶尔会有一些文字上的唱酬。他是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写的诗虽不拘格律、却清新自然,笔下是他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不似我辈,往往无病呻吟。比如《农忙纪实》:“立夏三天遍山黄,畲草未除收种忙。拂晓朦胧割菜籽,中午又上打麦场。午后下地种玉米,夜乘月光风车粮。半夜三更去放水,黎明五点要扯秧。”又如《一九九七年春,连降十余日中雨,庄稼、果树严重受损,赋七绝三首纪之》(其一):“连日风雨过桃林,落尽深红只柳存。前日娇艳今安在?满园遍地是花痕。”再如《雪阻凉水垭》:“一夜北风大地寒,茫茫瑞雪落九天。万岭千山遍银妆,不知何处是桃园?”
多年以来,世居青林口的符幼余老师利用有限的劳作之余暇,搜集了有关青林口的大量文字资料。蒙他信任,曾托我将他保存的《青林口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简介》文稿打印成册。我为那些文字本身及背后的艰辛与执著所动,几次前往古镇相劝,最终获他同意,在“江油论坛”发布出来,冀望更多的人藉此了解真实的、曾经的青林口。


附:写给符幼余老师的旧作一首

傲骨问何自?陇亩许多年。先生语处,血雨浩渺怅投鞭①。物是人非代谢,将相王侯走马,只在白云边。花信离情后,柳色促新田。    陌上风、枝上绿、好家山。灌缨濯足②、咏成风月不论钱③。想见桃花灵颖,悟得仙翁雅意,一夜竟鲜妍。屈指无多日,笑语对香甜。
——水调歌头·答青林口符幼余先生以花事相告
青衣注:
①据符幼余老师家谱记载,其祖上本姓“苻”,为前秦王苻坚后人,迁居南方后,为避祸改“苻”为“符”,这里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典故。
②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指品行高尚的人的隐士生活。
③符老师先祖、清代进士符守龙在青林口文昌宫题有一联:“何以怡情?近水遥山堪入画;略能适意,清风明月不论钱。”

(更多精彩,陆续发布)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一)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一)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二)

符幼余老师和他的孙子(二)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发表于 2009-3-9 20: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青衣青衣,徐徐唱。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09-3-9 21: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我儿时和一群调皮的孩子爱到看狮子拜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09-3-9 23: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期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09-3-10 09: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09-3-10 13: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高台戏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江油青林口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娘娘会和重大庆祝活动时参与游行,以烘托氛围。由一米见方的木案制成特定“戏台”,按剧情需要将两个小演员扮成“角色”固定台上,一上一下,上面的“金鸡独立”于下面演员的肩上,或刀、枪等硬兵器上,形成一个生动的大难度戏剧造型。4个壮汉抬着“戏台”游行。造型剧目多为《秋江》、《踏伞》、《送京娘》、《打雁》等传统折子戏。以前,高台戏濒于失传。近年,得以发掘、恢复。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19: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青林口古集镇内貌及市营
邓天锡

青林口是一个年代久远、闻名川西北的古集镇,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始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了元明清以降的人口大迁移及社会变革,青林口逐渐繁荣兴旺起来。
场镇左侧人字山,像一面令旗;右边王爷山顶一株数百年的苍松,枝叶繁茂,形如凤凰展翅;镇东水茶坡似麒麟盘踞;下有豆地山一如灵龟昂首;镇街以巨龙之姿,领周遭山水于环抱,人字、王爷两山中的小溪汇入烟波浩淼的潼江,江水不舍昼夜由北向南流去。镇街横跨穿镇溪水,成丁字之形,新老二街,前临潺潺溪水,后倚茂林修竹,深谙“依山傍水宜人居”的中国古集镇兴建之法。从大石桥东场口(原名牛市坪)至南场口王爷庙(原名官房子)长一里有余。街房采用虚脚悬梁式,历经数百年人世洪波,迄今稳固如新。从合益桥(现名红军桥)至北场口土地庙陕西街长近一里,各家门户前均栽有阔叶梧桐,树径粗如水桶,整个场镇茂林掩映,遮天蔽日,只见青林不见场镇,故名“青林口”。
潼江两岸各有一坝,曰陈家坝、冷家坝,两坝隔江遥相斜对,鸡鸣犬吠相应,千亩良田土质肥沃,阡陌纵横。
古镇上连保剑、下达江彰,是川北通往川西、川中、川南各地的咽喉要道,原属梓潼县三区所辖,住户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市场繁荣,领一时之盛。
古镇有锅厂三家,厂主分别是蹇少樵、黄清源、邓元忠;行栈两家,盐店一家,钱庄、当铺各一家,缫丝两户,银匠两户,铜匠两户,铁匠十二户,染坊四户,烧酒作坊两户,糖房三户,醋园四家,酱园三家,屠宰十一户,饮食旅馆十五户,茶房酒肆十六户。规模较大的日杂店有天顺荣、天顺奎、天顺贵、兴顺洪、大森店、永昌店、全发店、义合店共八户;中药店有义和堂、义林堂、同仁堂、福寿堂、广生堂、信林堂、济生堂七家。
古镇还是粮食集散地,每场粮食交易额可达二十万斤,最多一次曾创下二十五万斤之记录。
古镇还有川剧坐唱七处,耳濡目染之下,妇孺皆通,张口能唱;茶馆评书、四川清音、高抬艺术、劝善格言样样俱全。
凉亭子川剧坐唱及星罗棋布的夜市小吃摊为古镇平添了“星星倒映”夜景,其得名于众多卖小吃的摊点上的蜡烛在黑夜中灿烂如群星闪耀。据说有一天夜晚,凉亭子坐唱川剧,花脸邓元亮唱《杀船夺斗》一剧的张飞时,大吼一声,震倒了二十四小吃摊的抬灶,此事轰动了整个青林口,传为一时佳话。
古镇各种小吃品种繁多,其中较出名的有酒米汤圆、鸡蛋醪糟、荷包蛋、清炖蹄花、豆花素面、凉粉、片粉、合子粉、藕粉、活豆腐、豆腐乳、五香豆腐干,自酿村酒、烧腊、烤饼、春饼、火烧馍馍、椒盐锅盔、凉面夹饼、红糖饼子、白糖蒸馍、富油包子应有尽有,山珍野味、禽蛋肉类、烧炒蒸炖样样俱全,街头巷尾摊点密布,热闹非常。
古镇的三户糖房中数徐家最大最出名,所产糖食糕点可与成都、中坝产品媲美。
古镇土特产品异常丰富,木耳、杂菌销往中坝、成都、上海等地;桐油、松根售往绵竹、重庆一带;猪鬃销往重庆、顺庆(即今南充);石灰销往梓潼、剑阁;还有生姜、苎麻、土碱、蓝靛、杠炭、药材、毛皮、煤炭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销往各地,称得上川西北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有人曾经对此评价道:“买不尽的青林口,卖不完的中坝场。”
古镇人杰地灵,儒雅辈出。八所学馆培养出一大批高品俊杰,如见于清代咸丰年间《梓潼县志》,曾受咸丰皇帝嘉奖“骂贼殉节”的冷庶;幼年曾随父在活佛寺待馆攻书的清代翰林李深甫;曾任龙安府府学、直隶绵州的大清乙酉进士符守龙、能书善画的文士李思骥等人,青林口各处庙宇都曾留下他们的墨迹。邓府进士、何府贡生、曾府廪生,可算是各领风骚。另外还出了一位川、康、滇三省驰名的镖师邓天王,他们都以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丰富的谈资。
青林口大建筑有五宫六馆,场口陕西街上的陕西馆,又名忠义宫,街上江西馆(万寿宫),正街湖广馆(禹王宫),下街广东馆(广福宫),场尾文昌馆(文昌宫)、火神庙(萤蜮宫)。
青林口有二桥,一为红军桥,原名“合益桥”,是由冷应林、冷应泰、邓成仁、邓元佐、冷端朝诸公于大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倡议募资修建;二是“铁索桥”,又名“桂林桥”,是由当地孀居的老妪邓桂贞首倡而建。
青林口有一观:即陈家坝旱坪山道教圣地“菁华观”。
古镇还有二庙:即老街场头石门坎处“观音庙”,南场口官房子“王爷庙”。
古镇还有四寺:张家沟的黄鹤寺、于清乾隆庚申年初春修建;辛家沟的辛代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陈家沟的宝林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冷家坝的活佛寺,建于明代。
另外,青林口还有七杆天灯,分别位于大石桥、石梁梁、桐子市、十字口、火神庙、凉亭子、陕西馆,按北斗七星布局,世称“青林口七星高照”,每当夜晚,星光闪烁,照破人间黑暗,极为壮观。令人可叹的是,这些先人之智,如今都仅存遗址!

一九九零年五月


陈家坝

陈家坝

古镇街面

古镇街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2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尚德均

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所属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四月初进入青林口。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分田分地,及时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为了唤醒民众、扩大影响,红军在场镇上的一些石碑、石柱及墙壁上刻写各种标语口号。
五月上旬,驻青林口的红军因战事需要,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位红军女战士,因伤不能随队前进,便留在场镇上杨银匠家,后被还乡团查出,红军女战士毫不屈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南头的木柱上。
解放后,青林口人民为了缅怀英勇就义的红军女战士,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作为历史性纪念。一九五六年,经江油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江油县革命委员会刻立石碑于桥上,将红军桥列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二年一月,江油市人民政府再立石碑于桥上,宣布“红军桥及石刻标语”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是连接青林口新、老二街的纽带,始建于清代,系三孔石拱桥,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清代咸丰年间编修的梓潼县志对合益桥两次修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第一次是在清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九一年),建的是一座“飞檐列栏、丹蕧浩瀚的大型木桥,上有桥亭,能供步、骑、车、轿通行,名曰“合益桥”。嘉庆庚申年春,因“教匪跳梁,桥毁于火灾”,给当时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事在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轿往来辐辏,通衢也。场列两岸,中隔一溪,至夏潦涛汹涌,行者病之。”可见当时此桥的重要。青林口本地物产极其丰富,有大宗的粮食、油菜、煤炭、木炭(俗称“杠炭”)、石灰、木耳、杂菌、棕榈、蚕丝、生丝等外销各地,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中心。鉴于上述情况,当地有识之士吸取木桥被火烧毁的教训,倡议在原址重建石拱桥,以求一劳永逸。因工程浩大,集资困难,县志记载道:“倡捐设会,积资数载,不惜重研缓顿,求诸四方,共镶阙美。”仅筹集资金就历时八年之久。于清嘉庆戊辰年(公元一八零八年)春动工,采石于东坡。次年春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桥。桥高七点八米、长二十三点七米,桥面宽六点五米,板石铺面,条石作栏,两头街面为引桥,十四步石阶分两层上至桥面。中拱高于左右两拱,临河上游一侧,镶有半悬空的精雕石鼋龙一头,其头向下游、尾朝上游,整座石拱桥耗资二千余金,仍依原名为“合益桥”。
桥上的亭楼据实物论证及文献考查,属晚清时补建,亭楼全为木结构建筑,取跃山式以大排架相连,在两低一高的三块桥面上,因势布局,相映得体。中间高楼与两头敞厅式建筑相连,桥头建有双层飞檐牌坊,两侧檐口伸向桥外,以高楼为中心,两侧飞檐八角向空,阁楼造型精巧,气宇轩昂。飞檐尖角各悬风铃一只,微风轻拂,清脆之声不绝于耳。高楼顶部有造型小巧的宝顶一座,阁楼四面均为镂空花格窗户,楼下方有双扇红漆大门一道。整座桥楼分别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木柱全漆朱红色,大门右侧以半悬空式临河飞架神龛一座,供奉镇江、文昌神像,龛头悬吊铁钟一口,桥北紧邻粤闽会馆,更显美丽壮观。
此桥自建成算起,历时一百九十个春秋,历经地震及特大洪水冲击,仍安然无恙。解放前夕,桥楼、桥面、石级海底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亟待维修,而在国民党统治时,已将桥的公产提卖,再也无力进行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乡两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维修,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方能继续利涉行人直到如今。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掌握材料不多,有些问题仅靠回忆所及,难免挂一漏万,疏漏差错之处,敬请知情者多多指正!

一九九零年五月


红军标语一.jpg
红军标语二.jpg
红军标语三.jpg
红军标语四.jpg
红军标语五.jpg
红军标语六.jpg
红军桥一.jpg
红军桥二.jpg
红军桥三.jpg
红军桥四.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09-3-13 2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尊重事实,还原历史,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核。感谢LZ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能系统地向大家介绍江油市北部古镇——青林口的故事。以前,人们关心得较多的是江油市的南部古镇——诗仙故里青莲,而对青林口的故事知之甚少。其实,青林口的人文景观、乡间民俗及其传奇故事更多、更奇且耐人寻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14# 独步天涯

古镇周围几个庙子基本上都没得了,除了红军桥,只有火神庙和文昌宫还有点形状。其实我比较喜欢那个红军桥头的粤闽会馆,地震前还爬上戏台去看了下,但上周去的时候,看见那把梯子都烂了,想上去也不行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