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爱情始于大康 李白是晚婚,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已经26岁了。才在湖北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结婚。 古人一般喜欢早婚。现代人三十多岁还没结婚的比比皆是,而在古代,为了繁衍人口,人们往往十几岁就结婚了。 据史料记载,唐代曾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第一次是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李白还没出生,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年20岁、女年15岁以上必须结婚;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时,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将法定结婚年龄提到男年15岁、女年13岁以上。 严格讲,李白在26岁才结婚,算是违法了。 李白晚婚,但并不代表李白不懂爱情。 青少年时期,15岁的李白在县衙当小吏,因为得罪了县令,放弃工作,逃到大匡山(位于今大康镇下庄坝村)去读书、修道。在这期间,他写过一首《雨后望月》。诗是这样写的:“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乍一看,这首诗似乎没什么问题,全是在写月亮如何如何漂亮,风景如何如何美丽。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这里面蕴含着李白的初恋。 为什么这么说呢?君不见,诗的结尾处是“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问题来了,这个“团扇”啊,是一种圆形的扇子。本来也没什么,夏天嘛,大家都要用它来煽风。但自从汉朝的大才女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又叫《怨歌行》)之后。历代诗人都喜欢用“团扇”来形容爱情,尤其是隐喻失恋的心情。 我们知道,李白是大诗人,读过很多前人的诗,班婕妤这首诗是很出名的,钟嵘在《诗品》中赞扬这首诗“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梁朝的时候,这首诗还曾被选入《昭明文选》,李白精通《昭明文选》,必然会读到这首诗,肯定知道“团扇”隐含的寓意。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男孩子一般是10到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会明显增多,脑子里萌生出对女性的爱慕、思念,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己心仪的女孩儿的思念,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估计,李白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诗,而是一个十五岁小伙子所写的一首隐晦的情诗。 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李白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按理说,正处于“睡不醒”的年龄段。他却不睡觉,呆呆的对着天上的月亮“长吟到五更”。“五更”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也就是说天都快亮了,他都还没睡觉。我想,他多半不仅仅是在看月亮,光看月亮的话,绝对不可能看一个通宵不睡觉,很可能是因为看见了月亮而想起了心中的姑娘,是在思念她、想她。 由于史料的缺失,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李白初恋的对象是谁了,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李白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众所周知,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情色彩也是最丰富的,它不考虑家庭、财富、地位等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同时又是比较朦胧的,深受自身的好奇心驱使。这种自然的爱恋的流露,过了青春期就再也不会有了。而正因为不考虑家庭、财富、地位等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所以“初恋”的成功率往往是很低的。 在唐朝,男子一般是在20岁左右结婚,而李白26岁才和许氏在安陆结婚。因此我推断,李白在大匡山的这段初恋应该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只不过李白比较痴情,初恋失败之后一直不肯接受新的感情,从15岁一直拖到26岁,整整拖了11年,才不得不接受“分手”这个残酷的现实,这才在安陆和许氏结婚。 写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一句歌词:“青青山上卧呀卧白云,难活不过那个人呀人想人。一屹塔塔那云彩飘山顶,妹妹你就在那哥哥心坎里。”(山西民歌《难活不过人想人》)
|
流星|蝴蝶|剑 那个时候要是有计划生育证、准生证、出生证、学校毕业证、结婚证、离婚证、就业证、工作证的话,足可以证明李大人的一切谜底,就连才过去几十年的抗日都弄成神剧,那几千年前的事物就跟天气预报一样,猜的,
发表于 2015-10-30 16:27
披着狼皮的羊 不能这么说,我觉得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15-4-24 11:33
humour 就是嘛 看看能不能编出一朵花
发表于 2015-4-16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