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yrbzhmhk 于 2015-3-9 09:30 编辑
本文作者赵敏在滇西抗日主战场腾冲
(摄于2015年2月22日)
2015年大年初四,驾车抵达距昆明600余公里的保山市腾冲县城。
春节度假的自驾车汇聚昆明,再鱼贯而出,大致分为两路:一是去西双版纳,二是去滇西腾冲。扳着指头点点,去西双版纳的自驾车们多是沪字头的车牌,而去滇西腾冲的自驾车们多是川字头渝字头的车牌。
西双版纳是上海知青的梦也是痛,上海老人抑或他们的后人今天去了。
被历史定格为模糊晦暗的远征军中之川军,却在二战抗日主战场魂魄激昂蹈血肉沙场,带着铁锈气息杀身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的骨头不是没担当的,川人的骨头不是没有担当的!长眠于腾冲来凤山的他们身上当已生花长草,但,这世间必有一种懂得是精神,穿越灵魂,幽幽而来……
1942年5月,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
腾冲战役共歼敌6000多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 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收复腾冲,腾冲成为中国沦陷区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
纪念民族英雄
92岁的远征军老兵张金正只有一点记得清楚:“我在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长是周福成,总司令是霍揆章。”其他的像是记忆的房子倒塌后凌乱。
腾冲国殇墓园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国殇墓园位于滇西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来凤山北麓
忠烈祠侧墙壁上镶嵌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
我在忠烈祠前
“要么冲上去把血流干,要么回家讨个老婆看举国沦丧。”
军人之命,与国同殇
我的敬意
民族英雄
高10米的纪念塔,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镌刻着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
他的后人刚来过了
腾冲人抗日名将寸性奇之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史迪威将军主持下修筑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堪称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大动脉”,一直是腾冲人民的骄傲。
埋了四具日军尸骸的土坟,立有黑色“倭冢”二字,李根源手书。
从1944年远征军开始反攻时,抗日县政府便发动46000多民工,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搞侦察。年轻人上去了,老弱妇孺也没有闲着,从保山户帕运送60万斤军粮的任务,就是由他们完成的。
在中国远征军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策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妇孺参与修筑抗日大动脉中缅公路
饿死不吃军粮
抗日名将寸性奇之父寸大进88岁高龄,恨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被雷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双目不瞑,彰显民族气节。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1932年至1945年,民国元老李根源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
抗日县长张问德《答田岛书》:“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均系阁下及同僚所赐与,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阁下及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我腾冲人民之前!”
滇女情深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不亏不欠,用尽全命
(本文作者赵敏)
注: 版权作品,照片和文章未经赵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江油赵敏 呼朋唤友也令我羡慕哦:)
发表于 2015-3-8 13:26
江油赵敏 谢谢您的欣赏鼓励:)
发表于 2015-3-8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