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是酒仙?
众所周知,李白不仅是诗仙、剑仙、谪仙而且还是酒仙。 我个人认为,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酒仙,主要是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 首先是天时,李白出生在唐朝(武周时期)。据李华瑞教授考证,我国蒸馏酒(俗称“烧酒”)酿造技术发明于唐代(见《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中国烧酒起始探微》)。烧酒的发明,在我国酿酒史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它使得酿酒成本降低、酒精度数提高、酒的香味更浓郁、饮酒风俗更加普及、名酒佳酿遍地开花。再加上李白所处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农业发达,粮食丰收,商业繁荣,政治清明,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故而举国上下酿酒、售酒和饮酒的人数呈直线上升。另外,由于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国策,外国和少数民族的名酒也大量涌入中国。而李白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占尽了天时。 其次是地利,四川这个地方,因为地处盆地,气候潮湿,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酿酒、饮酒的习惯。早在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分酿器、盛器和饮器),既有陶制也有青铜的。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醴”就是只酿一宿而成的低度甜酒。到了唐朝,蜀酒的生产和销售就更加发达了。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五《冯大亮传》记载,当时成都已经有了专门的“酒肆”,一整条街全部都是酿酒、卖酒的商店。而且,蜀酒的品质和味道也比较高,知名品牌大量涌现。比较著名的有:《唐国史补》卷下《叙酒名著者》记载的“剑南之烧春”,《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记载的剑南道成都府土贡“生春酒”。 据《太平广记》卷四十引《逸史》之《章仇兼琼》记载,章仇兼琼在担任剑南节度使(相当于四川省委书记兼成都军区司令员)期间,经常下令搜访道士。有一个卖酒的人,酒的质量很好,价钱又便宜,还允许赊借。于是,常有四个带纱帽、杵藜杖的人来喝酒,每次都能喝好几斗,前前后后赊欠了十余石,后来又一次性还清了。这四个人每每谈谐笑谑,酣畅而去。交谈之时总是爱谈及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道士)。有一天,他们又来喝酒,章仇兼琼就只带了三四个随从偷偷跑去拜见。趁他们喝酒的时候,突然跳出来行礼下拜,然后自称姓名、官职。可是待章仇兼琼行完礼,起身相见时,这四个人都不见了,只剩下四根柴棍留在凳子上。当时唐玄宗喜好道术,章仇兼琼就上奏了这件事。唐玄宗就下旨召见孙思邈进宫来询问,孙思邈回答说:“这是太白酒星。仙格绝高,经常到人间来喝酒,到处都去,特别喜欢到四川(处处皆至,尤乐蜀中)。”这个神话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四川地区的酿酒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全国是最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李白生于四川,就相当于是生在酒窝窝里面了,必然深受四川人民善酿、好酒习俗的影响和熏陶。 第二个地利是长安。李白曾经在长安当了两年多的官。长安城是唐朝的西都,全国各地的好酒都云集于此,据《唐国史补》记载,比较著名的佳酿有郢州富水、乌程若下、荥阳土窖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河东乾和葡萄、岭南灵溪、岭南博罗、宜城九酝、浔阳湓水、京城西市腔、虾嫲陵郎官清、阿婆清。另外,还有波斯国的洋酒庵摩勒、毗梨勒和诃梨勒(合称“三勒浆”)。长安城里不仅好酒多,而且酒店也多。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长安城从昭应县到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卖酒,(旅客)可以根据钱多少而随意饮用。也有大富人家向行人施舍酒的,这种酒被称为“歇马杯”(故路人号为歇马杯)。可见长安城酒店、酒肆之普及。因此,李白这类特别喜欢喝酒的人在“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然而然也是必然的结果了。李白在长安期间,不仅好酒多、酒店多,而且还有一伙爱喝酒的朋友,其中最出名的有八位,合称“饮中八仙”。有了好酒、酒店和酒友,恐怕李白想不喝都难。 第三个地利因素是翰林院。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立了翰林院学士院,李白担任的官职是翰林学士,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和各类公文。而有些诏书和公文是皇帝在深更半夜临时发出的,因此翰林学士是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据《云仙杂记》卷五记载,唐玄宗考虑到翰林学士们经常值夜班比较辛苦,专门修了一座“麴清潭”,砌以银砖,泥以石粉,贮藏了“三辰酒”一万车,用来赏赐当值的学士(以赐当制学士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李白作为一位特别爱喝酒的翰林学士,每当轮到自己值夜班的时候,肯定没少喝麹清潭中贮藏的美酒。 最后是人和。我们知道,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位商人,做生意难免要应酬,应酬自然要喝酒,这是古今通例,概莫能外。李客的酒量我们不知道有多大,但多少应该能喝点儿,如果滴酒不沾,咋个去做生意呢?更何况李客还是个“放形”、“任侠”、“高卧云林,不求仕禄”的人,这种性格的人多半都爱饮酒,而且恐怕酒量还不小。据考证,李白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位突厥族妇女,李白身上至少有二分之一的突厥血统。突厥族是个游牧民族,生活在西北地区。放牧的时候,天寒地冻,孤单寂寞。所以突厥人一般都能喝上几口,而且酒量都还挺大,既可以驱寒又能排解寂寞。突厥人喜欢喝的酒是马奶酒,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六《突厥传》记载:“饮马酪为酒取醉”。《黑鞑事略》记载的游牧民族酿酒法是:“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之食,夜则聚之以泲,贮以革器,湏洞数宿,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我们都知道,女同志要么不端杯,一旦端杯就自带三分酒量。不喝就算了,一旦喝高兴了的话,往往比男同志还凶。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既然父亲、母亲都能喝,那么李白自然有一副好酒量,天生就是喝酒的料。反过来想,李白如果是个酒精过敏体质,那肯定成不了“酒仙”。 那么,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呢?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歌》)唐代一斗约合2000毫升,相当于7瓶啤酒或者2桶金龙鱼油这么多。可见,他酒量的确是挺大的。没办法,人家爹妈的遗传基因好。 除了酒量大,李白还很会搞气氛。现代人在一起吃饭、喝酒往往喜欢设立一个“酒司令”来负责搞点儿气氛。唐朝人也是这样,当时叫“酒纠”、“觥录事”或“酒宰”。李白就是一个特别擅长活跃宴会气氛的人,据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大家饮酒之后,李白就会让家奴丹砂抚琴演奏《青海波》。其他人当酒司令的时候,酒席上冷冷清清。只要是由李白来当酒司令,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大家都很嗨(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 我们普通人喝酒喝醉了,不外乎有几个选择,一是睡觉,睡一觉第二天就缓过来了;二是耍酒疯,有些人喜欢说话,有的人喜欢骂人,打架;三是打牌,俗称“打醉麻将”。但李白和我们普通人不同,他喝醉了之后最大的爱好是写诗文。关于李白醉后写诗文的文献很多,最著名的是唐代史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的记载,李白在翰林院期间多沉饮。唐玄宗命他撰写歌词,他醉得很厉害,太监就用水把他浇醒。李白稍微能动,提笔一写就是几十章,不需一丁点儿删改(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在李白现存1050首诗文中,涉及到酒的就有170首,占16.2%。 李白喝过的好酒很多,但他最喜欢喝的一种酒叫“玉浮梁”。据五代文学家陶榖在《清异录》中说,他曾经听闻李白喜欢喝“玉浮梁”酒,但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酒。后来他得到一个来自吴地的婢女,就派她酿酒。因他催促很急,这个吴婢就回答说:“还没酿熟,要等到‘浮梁’才好。”酿成后,他取了一盏尝试,酿酒的糯米渣就像白色的蛆一样浮在酒面上。他恍然大悟,原来李白喝的就是这种酒(乃悟李白所饮盖此耳)。这是一种糯米酿造的淡酒,李白年轻时常饮度数较高的巴蜀烧酒,饮用这种低度酒时,自然可以轻轻松松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啰。 正因为李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能在醉后把自己的文学造诣发挥到极点,同时还豪放不羁,神情洒脱,所以不仅是他自署名为“酒仙翁”(《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也被后世誉为“酒仙”(崔成甫《赠李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