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问题 理思路 明方向
绵阳召开首届纪实摄影理论研讨会
8月16日,四川省绵阳市首届摄影理论研讨会在绵阳越王楼召开。30多名摄影理论工作者就当前纪实摄影中的热点、难点各抒己见,对纪实摄影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为全民摄影、网络化、碎片文化时代纪实摄影理清思路。同时也发现了摄影理论人才,推动了文艺评论的繁荣。
绵阳市摄影届比较重视摄影理论研究,有一批摄影理论爱好者,曾经出版了《瞬间纵论》摄影理论集,文艺评论加协会副主席李伟的论文曾经连续3届入选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并到会交流。近些年,绵阳纪实摄影风起云涌,有一大批摄影人投入到纪实摄影中来,尤其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批摄影人冒着生命危险记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获得了包括荷赛在内等国际、国内大赛的大获,入选国家级摄影展和画册,数十幅照片被国家中央档案馆收藏。视觉文化蓬勃兴起,摄影走入千家万户,新兴媒体出现,快餐文化、碎片文化对纪实摄影提出了新要求,摄影人在实践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和困惑。为此,绵阳市文联发起,由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绵阳市摄影家协承办,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绵阳市首届纪实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得到了摄影人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他们根据当前纪实摄影现状,结合本人实际挥笔论道。
此次供收到27位作者的33篇论文。为保证质量,许多作者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按论文规范格式成稿,并制作成PPT幻灯片演讲。这些作者既有出了几本理论专著的高级编辑王天柱等专家,也有在一线摄影人的年轻人王勇、魏清龙。王天柱的《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纪实摄影》,杜思慧的《论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凌弘的《 追踪拍摄之惑与修正》,袁义芳的《“生命礼赞”拍摄要素浅析》,王勇的《把握纪实摄影的温度与锐度》,魏志雄的《用真实纪实照片告诉未来》,赵小荟的《责任+爱心真实再现历史与现实》等,积极扣住当前热点和地震灾区追踪拍摄实际,进行了有见地的阐述;李锋的《拍摄中处理身入与心入的关键》,刘百惠的《快餐、碎片文化下人文纪实初探》,曾巨光的《浅论纪实摄影人像的情感表达》,赵学栋 的《浅论内容为王的重要性》,王刚的《 纪实摄影讲“三感”》,冉菊亭的《提高纪实摄影作品品位的有效途径》,王剑的《浅谈与拍摄对象的沟通技巧》,贾宗强的《纪实摄影,选题在身边》,赵宗云的《试论本土摄影人的创作定位》,冉艳春的《纪 实 摄 影 镜 头 运 用 浅 议》则从从纪实摄影的理念、方向、方法进行了论述。大家畅所欲言,开怀论述,观点碰撞,澄清了是非,明晰了思路。一致反映,这次研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交流的盛会。也是绵阳首次这样大规模的专题文艺理论研讨。据悉,这次研讨会的优秀理论文章将在《绵阳文艺界》刊登和绵阳文学艺术界网站刊发并结集出版。(凌 弘 文)
以下图片来致网络
|
-
1.jpg
(221.39 KB, 下载次数: 8)
-
2.jpg
(124.53 KB, 下载次数: 9)
-
3.jpg
(106.57 KB, 下载次数: 7)
-
4.jpg
(201.56 KB, 下载次数: 8)
-
5.jpg
(410.31 KB, 下载次数: 8)
-
6.jpg
(70.68 KB, 下载次数: 7)
-
7.jpg
(71.36 KB, 下载次数: 9)
-
8.jpg
(80.17 KB, 下载次数: 8)
-
9.jpg
(95.78 KB, 下载次数: 8)
-
10.jpg
(74.82 KB, 下载次数: 11)
-
11.jpg
(128.95 KB, 下载次数: 5)
-
12.jpg
(369.41 KB, 下载次数: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