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関的前世今生传奇
平武县南坝“江油关”历史悠久,承载着影响深远的历史故事。
一、江油关的由来
三国蜀汉时期:“江油关”成了决定蜀汉命运的转折点,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诸葛亮谋划下入川定都后,为防备北魏曹操入侵,在刚氐道境内(今平武县南坝镇)设置“江由戍”,后来“江由戌”又称“蜀汉江由关”,以后又演变为“江油关”,因该处地理位置险要,是蜀地通往甘肃的重要咽喉之关,有“扼居东南,藩篱西北,川蜀保障,夷夏襟喉”之称,被喻为蜀汉前沿第二道防线”。
二、江油关的传奇故事
魏国大将邓艾率大军翻越摩天岭,奇袭江油关隘,导致蜀汉灭亡,成为三国演变的历史坐标! 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出奇兵经阴平摩天岭邪径,突袭蜀汉江由戍。蜀汉守将马邈惊慌失措,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沿涪江攻陷绵竹后直取成都,蜀汉后主刘禅(362年)在成都的宫殿内请降,蜀汉就此灭亡。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历史的最终走向。
当年江由戍守将马邈之妻李氏坚决反对丈夫李邈投降,相传马邈之妻李氏夫人知道丈夫欲降魏时,怒叱夫君不忠不义,不耻苟活,投江自尽(也有说是自缢而死)。遗体随江漂流百里至武都乡,被乡人捞起,容颜如生,遂葬于武都(现江油武都镇涪江右岸的阳亭坝中脊上)即今天江油武都镇桃花岛上,墓身由东向西,面向涪江上游江油关。人们钦慕李氏夫人志超男儿,立祠树碑纪念,碑上刻有“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蜀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如江油李氏贤”等诗句。清朝康熙年间,京城的戏班子将三国蜀汉守将李邈夫人李氏的故事改编为京剧《江油关》,轰动整个京城并传遍华夏大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各地的川剧班子也纷纷演出《江油关》,深受戏迷的欢迎。至今仍是绵阳、江油地方川剧的保留节目。
三、江油关的历史演变
三国末期,汉蜀政权降魏后不久,魏国朝庭被司马家族篡夺政权改为西晋。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晋军横扫东吴,天下归晋,西晋王朝又将广武县改名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一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平武”之名,系取“阴平”之“平”与“广武”之“武”组合而成,寓为“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
而后在南北朝期间龙州治所迁徙: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西魏趁南梁内乱,派大将军尉迟炯再次伐蜀,蜀地又纳入西魏版图。西魏占领蜀地后,又复设置平武县龙州府,并将其治所地由阴平(今江油市小溪坝镇)迁徙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四、现代的江油关
“5.12”大地震与灾后重建:2008 年“5.12”大地震,南坝场镇瞬间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但勤劳的南坝人民在河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涅槃重生。河北人在南坝新场镇沿涪江河边平坝上,重建了一座仿古关楼,青砖城墙,翘角牌楼,矗立在九环线旁边。宽 24 米、长 3000 米的唐山大道和仿古城墙犹如弯弓环抱涪江;宽 22 米的蜀汉风貌龙州步行街、巍然耸立的江油关城楼、独具匠心全国唯一的沉降式地震纪念碑、一座石砌印有“龙州”“清风明月”的牌坊、牛心山上龙藏寺庙、玉墟观等成为南坝的点睛之笔,也是九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武县政府为了打造旅游产业,提升南坝镇的知名度,将“南坝镇”恢复到历史上的本来名称“江油关”镇,不愧为大手笔!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