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突然感冒,咳嗽不止,喉咙疼痛,吐出的稠痰还略带黄色,不过测体温显示正常。因为老伴患有多年哮喘,所以家里一直备着感冒药。从这些症状判断,应该是风热感冒, 于是我给她服用了抗病毒口服液、小柴胡颗粒(这药不仅能治感冒,还有和胃的功效),为了能让她睡个好觉,还加服了病毒灵片。
出门前,我反复叮嘱:“感冒初期,要多喝点水,多休息,千万别洗衣服,这样很快就能好起来。”可等我不到8点买完菜回来,却发现衣服已经洗好了,而且晚上暖水瓶里的开水也没少多少。当天凌晨两三点,我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惊醒,原来是老伴起来喝开水。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有点咳嗽,我赶忙催促她吃药,又把之前的叮嘱重复了一遍,还打趣说:“药钱可比衣服贵多啦!”没想到,等我买菜回来,衣服又被洗了。我疑惑地询问,老伴解释说晚上起夜后出了一身汗,衣服湿了不换不行。我劝她用洗衣机,可她坚持几件衣服手洗就行。我着急地说:“感冒了还继续受凉,只会延长病程,药钱可比衣服贵得多!”果然,当晚起夜后,她的咳嗽愈发严重,甚至无法平卧,哮喘也发作了。凭借多年照顾她的经验,我立刻给她拍背,随后让她服用了家里常备的痰咳净、氨溴索和头孢。 第三天早上,我劝老伴去看医生,她却不以为然:“家里药都全乎着,还去看什么医生?”我无奈地说:“你既管不住自己,又不听劝,只能去医院让医生、护士好好‘教育教育’你了。”她这才应下。可到了晚上,睡前我想用艾团给她暖暖背,她却不愿意。十点多,我再次被咳嗽声惊醒,只见她喘得厉害,咳嗽也一阵接着一阵。我赶紧又给她拍背,好一会儿,她才止住喘,服下药物。 第四天早上,吃过饭后,我陪着老伴去了医院。医院里人头攒动,光是挂号就排了两个多小时,好在提前测体温还是正常的。轮到看医生时,我详细地把老伴的症状、之前用药的情况一一告知。医生建议住院或者输液,可老伴一想到去年几次住院的经历就犯怵:一次治感冒,在医院里各种药都用遍了,半夜还是喘得睡不着;还有一次在三甲医院治头晕,结果头晕没治好就被通知出院。所以,她坚决不愿意住院。 医生只好又开了一个消炎药和三个平喘药,我们便回家了。按照医嘱服药后,可到了凌晨,她的咳喘依旧。我猜这是感冒到了严重阶段,只能继续用老办法给她拍背,几分钟后,她才勉强睡下。可半小时后,咳喘又复发了。我想把她的头部及上半身垫高20度,方便气管排气,可她不愿意,没办法,还是只能不停地拍背,就这样折腾了三次,她才终于睡去。 第五天白天,咳嗽还算平稳。到了晚上,我让老伴试试以前的老办法——睡前用蒸汽熏喉咙排痰, 再用艾团灸后背驱寒保暖。没想到,这一晚她难得睡了个安稳觉。自这以后,老伴也不再早早地去洗衣服了,还学着我的办法,每天熏喉咙、暖后背。两三天过去,医生开的平喘药还剩一大半,她的咳喘就完全停止了,晚上也再没出现过症状。 回顾这些年处理感冒的经历,我发现感冒其实就是身体受寒失水的过程。在感冒初期,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适当休息(减少身体消耗,让免疫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好背心部位的驱寒保暖(防止继续受凉)至关重要;当痰液增多时,手工拍背,或者用蒸汽适当熏喉咙来扩张气道、排气排痰也十分有效。我用这些方法已经快二十年了,从来没出现过损伤气道的情况。 感冒虽不算大病,但对于年老体弱的人来说,却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所以尽快治愈尤为关键。只要坚持“感冒初期,适当多喝水,适当休息,不继续受凉,不沾冷水,包括不吃寒凉饮食(水果最好加热)”这三条原则,往往就能将感冒扼杀在萌芽状态。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