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哪些人可以享受医疗救助? 答1:目前医疗救助对象分为六大类人群:特困人员、孤儿、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问2:医疗救助对象如何认定? 答2:特困、孤儿、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五类人员由民政部门负责确认是否符合困难人员身份条件;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由乡村振兴部门来负责确认身份。在身份确认后将名单反馈给医保部门在系统做好标识,确保救助对象及时享受相应的医疗救助待遇。 问3:医疗救助包含哪些方面? 答3:医疗救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居民医保参保缴费的参保资助;二是医疗费用的救助。 问4:2023年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缴费资助标准是怎样的? 答4: 问5: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费用标准是怎样的?
答5: 问6:特困人员如果患有重病,会不会在大病保险待遇上有更多的倾斜?
答6:城乡居民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住院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单次或累计个人自付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16177元)以上的部分,进行分段报销。在全面落实前述大病保险普惠待遇政策基础上,对特困人员、孤儿、低保对象统一执行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2023年按8088元执行)、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倾斜支付政策。 问7:救助对象有没有病种限制呢? 答7:针对我们的各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是不设病种限制的,只要符合救助条件,就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问8:普通居民患病可以申请医疗救助吗? 答8: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可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医疗救助申请,经有关部门核查、认定后,由医疗保障部门给予医疗救助。 问9: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哪些人群可以在医疗机构享受先诊疗后付费? 答9: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从2022年5月1日开始执行。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帮扶对象:脱贫人口、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 问1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帮扶范围? 答1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帮扶对象在县域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住院、门诊重症疾病和分娩的。 问11:先诊疗后付费在医疗机构就医的流程是怎样的? 答11:挂号时系统自动识别---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结清个人自付费用办理出院。 问12:哪些情形产生的医疗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救助? 答12: (一)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原始证明的,提供虚假证明和涂改、伪造原始单据的; (二)自身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吸毒、酗酒和赌博等引发的伤害; (三)交通肇事、医疗事故、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应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 (四)变性、镶牙、整容等非疾病治疗的;
(五)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