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及江油主要摩崖石刻简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主要是指文字)。她起源于远古,盛行于北朝,从隋、唐至民国连绵不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字内容多为上下顺序排列,但也有极少数以左右顺序排列。 被列入1-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共有72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选为1999年版5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山东泰安泰山极顶玉皇庙东侧的“五岳独尊”摩崖石刻。它是泰安知府爱新觉罗•玉构于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亲笔题写并出资镌刻的,高2.10米,0.65米,字径0.55×0.42米。
山东泰安泰山极顶、山东滁州琅琊山、山东掖县云峰山、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山东邹县铁山、岗山、山东东平洪顶山、山东东平县棘梁山、山东文登圣经山、山东泰安市岱岳区萧大亨墓石刻。 湖南永兴侍郎坦、湖南永州市零陵县朝阳岩、湖南永州市零陵县淡岩、湖南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岭、湖南岳阳县大云山、湖南祁阳县浯溪、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 湖北咸宁市赤壁市赤壁、湖北鄂州怡亭铭、湖北宜昌三游洞、湖北竹溪慈孝沟、湖北江华阳华岩。 福建南安九日山、福建晋江草庵、福建晋江市南天寺、福建福州鼓山、福建华安县仙字谭、福建福州鼓楼区乌石山。 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河南巩义市慈云寺、河南浚县大丕山、河南博爱青天河、河南淇县云梦山。 浙江缙云仙都山、浙江鄞县东钱湖、浙江莲都区南明山、浙江青田县石门洞、浙江绍兴县柯岩、浙江长兴顾诸贡茶院。 安徽浮山县浮山、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安徽休宁齐云山、安徽贵池县齐山、安徽黄山市黄山。 广东云浮市罗定龙龛岩、广东韶关仁化县丹霞山、广东肇庆七星岩。 广西河池宜州会仙山、广西桂林市桂林石刻、广西桂林永福县百寿岩。 四川涪陵白鹤梁、四川宜宾南广河石刻、四川广元剑阁鹤鸣山。 江西星子县秀峰、江西福安大智彭氏家族石刻、江西于都罗田岩。 河北永年县朱山、河北曲阳县八会寺、河北隆化木兰围场。 重庆奉节瞿塘峡、重庆南岸区弹子山。 江苏宜兴国山碑、江苏连云港东连岛。 甘肃成县西峡颂、甘肃徽县白水路。 吉林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吉林梅河口庆云。 江苏无锡天下第二泉、江苏盱眙县第一山。 云南盐津县袁滋题刻。 陕西略阳灵岩寺。 青海玉树勒巴沟。 山西沁县南理水。 贵州毕节金沙罗氏墓石刻。 江油境内现存的摩崖石刻有7处,分别是:龙凤镇云龙村塔子梁摩崖造像(唐代)、含增镇清河村乾元山金光洞道教石刻(南宋)、新安镇金瓜岭村何家湾佛爷岩石刻(清代)、小溪坝镇阴平村潼江南岸摩崖造像(清代)、贯山镇新珠村清代摩崖造像(清代)、九岭镇柏河村卿家碥摩崖造像(清代)和武都镇窦圌山“别有天”摩崖石刻(民国)。 其中最著名的是窦圌山“别有天”石刻。1930年春,驻江油的国民革命军29军21师第1旅旅长董宗珩(字长安)为了附庸风雅,下令伪江油县公安局局长蹇幼樵组织工匠,从平武县白石铺(今江油市武引淹没区下)大山上,选得四块优质天然白浆石,各凿成长两米、宽1.6米、重约一吨的石块,然后从千米之高的山顶抬至山下。为运送这四块石料,无偿征集数百民工整修了20多公里山路,在涪江渡口专门建造了一座长约300米的临时便桥,费时两个多月,用工上万个,才将四块巨石运至海拔1000多米的窦圌山上。 然后,又叫旅部秘书尹庄伯各写上“别”、“有”、“天”三个各1.3米见方的魏碑大字,大字笔划外方内圆,撇捺有脚,内部结构紧密,外部舒展伸放,显得随和、粗犷、劲健、朴拙、峻拔、雄强,确有儒将之风。第四块巨石上写着“董长安民国庚午年立”九个行草大字,如龙蛇竞走,刚柔相济。再在壁立的超然峰山腰搭上10多米的木架,将四块石碑从上至下依次镶嵌在石壁上。 若是大康百合花博览园“山盟”二字也能建成上下排列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