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的杂志书《读库》上有个《私人编年史》,现在已经刊登了五篇有关江油的文章,每篇有数万字,其中有些老照片很珍贵。
关于基建工程兵,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兵种,江油,是基建工程兵一支队诞生的地方。《读库》上是这样介绍这个背景的。191966年,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基建工程兵,把一些专业建设公司成建制转成军队,以期解决家属子女、后勤保障等影响迁徙和工作效率的问题。第一批有冶金、煤炭、水电、化工、建工、交通等系统的专业公司“工改兵”,建立了1支队、21支队、41支队、61支队、81支队、851大队等,支队是师级建制,大队是团级建制。部队受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双重领导,由国家计委指挥管理,总部首长不称司令员而称主任,第一任主任是李人林,政委是谷牧。1971年至1979年,基建工程兵又先后组建了铀矿地质和矿山、水文地质普查、北京地铁和市政建设、战备通信、黄金地质等部队。到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辖有10个军级建制的指挥部、32个师级建制的支队、5所技术学校、150多个大队或团,总人数约50万人。 在江油的 “01部队”是最早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之一,此外还有“61支队”一部;后来又来了“93支队”的水文部队“建字731部队”(后改为“931部队”)。驻扎江油的陆军汽车42团,被编入基建工程兵“11支队” (由原青藏公路指挥所所辖工程兵部队为主体改编),番号改为“建字00080部队”,又称“229团”。 1982年8月,基建工程兵序列裁撤,各部队在主要施工地点就地转为各种专业建设公司。“01部队”改为鞍钢建设总公司。“731部队”留在江油,改为“909水文地质大队”。“229团”仍驻江油,改为“武警交通23支队”。 1982年裁军时,在深圳就有两万多人的“建字”部队转为建设公司,现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就是基建工程兵的深圳指挥部医院。 这支建军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兵种很值得专门研究,它的“工改兵”阶段是中国“三线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兵改工”阶段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充内容 (2013-11-21 21:48):
第四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四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组建,当时组建这种公司是将若干相同或相关的单位组合起来成为综合性建设公司,能够“一条龙”实现设计、土建、结构制造、设备安装调试的功能。1966年,“四冶”改为基建工程兵“01部队”。 1982年 “01部队”裁撤,却也没有再复原“四冶”的建制,因为“四冶”的番号已经被原来的“十冶”在1969年承袭。
现在的“四冶”驻江西贵溪,其前身是1965年在兰州组建的“十冶”。1969年“十冶”在“四冶”番号空缺3年之后承袭了这个“壳”。新的“四冶”1979年迁入江西参加铜业基地建设,1983年更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四建设公司”,1996年恢复“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番号。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这种排序很重要,靠前就意味着实力也靠前。在成都,中铁二局给人以巨无霸的印象,而同城的“铁字号”二十几、三十几局,就很不起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