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鬼见愁”断崖一别,李白与苏清月之间仿佛有了一条无形的线。他不再只去太白洞夜读,白日常去星火村、官渡村附近的山溪、竹林流连。有时能“偶遇”挎着竹篮采野菜、捡柴火的苏清月。起初只是远远点头,后来渐渐能聊上几句山中的趣事、水里的游鱼。 这日,李白寻到一片极幽静的竹林。竹竿挺拔,枝叶蔽日,地面铺着厚厚的金棕色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空气里弥漫着竹叶特有的清香。此地远离尘嚣,正是静心读书、凝神练剑的好去处。他兴致勃勃,当下决定在此搭个简易的竹庐。 砍竹、削枝、捆绑……这些活计对一个习武少年来说不算太难,但独自一人也颇费力气。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和粗布短衫。 “喂!大诗人,搭房子呢?”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响起。 李白回头,见苏清月不知何时出现在竹林边,挎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些新鲜的蘑菇和野果。她看着李白略显笨拙地试图固定一根横梁,嘴角弯起好看的弧度。 “咳…找个清净地方读书。”李白抹了把汗,有些不好意思。 “读书人光有力气可不行。”苏清月放下篮子,走上前来,毫不扭捏地拿起几根柔韧的竹篾,“看我的。”只见她手指翻飞,动作麻利又灵巧,用竹篾在几根主竹竿间缠绕、打结,很快一个牢固的框架就成型了。她又利落地用更细的竹枝编成篱笆墙,覆上宽大的竹叶,一个虽简陋却结实清爽的竹庐雏形便显现出来。 李白看得目不转睛,由衷赞道:“你好厉害!” 小芳抿嘴一笑,脸颊微红:“这算什么,村里人都会点。倒是你,读书写字才叫厉害。”她目光落在李白放在一旁石砚上的几块松烟墨锭上,“这是你自己制的墨?”
“嗯,”李白拿起一块墨锭,颇有些自得,“取上好的松烟,调以胶、麝香、冰片,反复捶打成型。墨色乌黑发亮,墨香凝而不散,写出来的字才有神韵。” 苏清月好奇地拿起一块,凑近闻了闻:“好香!比我爹从县里买的好闻多了。”她眼珠一转,指着竹庐旁几株开得正盛的素馨花,“要不要试试加点这个?素馨花晒干了很香,也许能让墨更香?” 李白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新奇主意!”两人兴致勃勃地摘了些素馨花,在溪边洗净晾干,研磨成极细的花粉。李白重新熬胶,苏清月小心翼翼地加入花粉,搅拌均匀,再注入墨模。 几日后,新墨脱模。墨锭呈深黑色,隐隐透着素雅的淡青光泽,凑近了闻,松烟的本香中果然糅合了一丝清幽的素馨花香,淡雅宜人,经久不散。 李白大喜,当即用新墨在竹庐壁上题下“竹幽居”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墨色乌亮,那独特的淡雅馨香在竹叶清气中氤氲开来。苏清月站在一旁,看着自己参与制成的墨变成壁上龙飞凤舞的字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满足感。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在少年专注挥毫的侧脸上,也洒在少女悄然绽放的笑意里。竹影婆娑,墨香浮动,无声诉说着少年人初萌的情谊。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