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巴阳光 于 2012-6-22 17:06 编辑
翔文这组片子在风格上与以往的作品有很多的变化和突破,较明显的有两方面:一是画面清新的色彩和人物自然神情的拍摄节点的选取;二是没有光强光暗的素描关系修饰。整个片子从拍摄到发出一步到位,需要较好的技术支撑,很不错。
翔文是一位业余的、不多见的、对待摄影艺术极其严谨认真的优秀摄影师,也是我很好的朋友。虽个性有些固执,但却善于聆听和接受他人对作品的建议和意见,并不断地自我修正,所以看翔文的片子是一种享受。 在欣赏了作品后也浏览了摄友的回帖,可能在对翔文对这组片子的文字说明 “基本没有做后期或者做尽量少的后期处理”的理解上可能有些偏颇。既然我们展示作品的平台是论坛,不“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摄影过程是由前期和后期组成的,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摄影后期”,我们通常称之为“PS”,它也相当于过去的暗房技术和照片处理技术。 在胶胶片摄影时代,当摄影者按下快门之后,并不能看到胶卷感光后的潜影,必需经过在暗室冲胶卷、洗照片的工序后才能看到照片上的景物。冲胶卷、洗照片、修整照片都是摄影的后期工作。那时的后期处理和现在一样,也要按自己或顾客的主观意识调整影调和反差;有意让照片的某个地方清晰或模糊、加深或减淡;添加或移去景物;矫正变形或扭曲影象;清除脸上斑点;全景接片;仿制各种绘画艺术效果等等。为达到这些目的,大多采取以下技术:改变显影定影配方中的药物比例、调节显影液的温度或浓度、增减显影时间、底片涂红加色、底片减薄或加厚、底片叠放、中途曝光、多次曝光、影调分离、局部遮挡、呈影板倾斜、相纸拱起或凹下、相纸当胶卷、选择相纸型号、用玻璃透视变形、明胶片起伏变形,化学调色或着色、照相油彩和透明水色着色等等。 它与现在的PS从本质上来看,又有什么两样呢?如果真要区别,只能说现在的PS比胶片时代的后期更强大。 然而在胶片摄影时代,很少有人否定照片的后期处理工作,而现在若提及 “摄影后期”则有不少的人嗤之以鼻,为什么呢?为此,自己也曾向一些资深的摄影人咨询过,也在网络上查阅了不少,答案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此不例举、不赘述。其实,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原因归咎起来只有一个:内心不够强大! 当然,对于那些手里牢牢抓着数码照相机,嘴里却口口声声反对“摄影后期”的玩摄者来说,则不是内心强大不强大的问题了,而是这些人还根本不知道摄影有前期工作和后期工作,更不知道数码相机制造商早就在芯片内预先储藏了一整套处理优化数码信号的方案,不仅能在色彩功能上可随意设置标准、中度、单色、怀旧、胶片等效果,还在锐度、饱和度、色温、感光度、白平衡等等方面都可以任意设置,有的甚至在图片效果上还有边框装饰等的数码照相机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PS工具,从按下快门那一瞬间就已经在对照片的后期有所作为了。 安塞尔•亚当斯是国际级摄影大师,他的区域曝光控制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但很少人知道亚当斯还是位真正的后期大师,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30%的精力放在前期拍摄,70%甚至80%的精力放在后期暗房。亚当斯一生都在不停地试验各种药水,企图找到更好的显现影像的方法。亚当斯认为:摄影活动更重要的阶段是在后期处理,可以肯定,假如亚当斯还活在今天,必然也是一位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大师。 当然,摄影作品的后期也不是没有“度”的限制,这个“度”的制定是受区域、时代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展所需决定的。比如:参加当今摄影比赛一般不允许进行画面结构的更改(增加没有的构成、减少多余的构成等),但是允许对亮度、对比度、精度、画幅进行整体的适当调整,补救拍摄时候的不足;也有些摄影大赛是严格禁止PS的,比如新闻纪实类摄影大赛等;而一般艺术类摄影大赛原则上不会禁止使用PS;个别赛事中甚至专门设置数码合成等创意奖等。 艺术倡导“百家争鸣”, 相信,各抒己见只会让交流的平台更有人气、让摄影人自己越来越成熟。 祝:论坛友人端午节快乐!
|
黑色王子 个人观点 除非纪实片 或者有特殊要求的片子 根本无需强调用没用后期 一百年前没有后期 估计一百年后也没有前期了 阿凡达 3维泰坦尼克 如果没有后期 可以想像吗
发表于 2012-6-27 03:35
黑色王子 文采是好
发表于 2012-6-27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