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今日 4676主题

收藏本版 |订阅

[江油记忆] 追溯彰明故县的城建历史

松风 (新手上路) 发表于:2018-10-16 11:34:49|查看:33824|回复:2     [复制链接] | 来自四川

微信扫一扫到手机

随时看帖、分享到朋友圈

本帖最后由 松风 于 2018-10-16 11:41 编辑

       江油市彰明镇是故彰明县治地。彰明县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老南门、西门至北门一带,城墙遗址和已经修改成水渠的护城河遗迹犹存。
       城墙残垣约有300多米,城楼、炮台、垛口等,早已不见踪影,仅有宽两丈余、高不及丈的城墙垒土,偶见钉石、条石。甚至可以说,身处其上,只见菜地、野草和刺树,不容易想到这曾经是城墙。
       当地居民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拆城取石,六十年代大拆。拆来的石材主要修了南桥,另外修了水电站、河堤、中坝武装部等,还有一部分是老百姓用来修了猪圈。
一、早期城垣无考
       查阅清同治《彰明县志·艺文》,竟有7篇修筑彰明县城的文章,分别是明嘉靖甲辰(1544)胡汝霖《彰明县城记》、嘉靖壬戌(1562)庞扬《重修彰明县城记》,清乾隆丙寅(1746)舒展《建修城楼河堤碑记》、乾隆辛巳(1798)陈谋《功程通记》、嘉庆戊午(1798)何在朝《新筑彰明县城序》、嘉庆辛酉(1801)周起瑶《筑城碑记》、同治丙寅(1866)何庆恩《复筑县城记》。另在其它如城池、建制、公署、学校等分卷中,也有提及。川西北小县彰明经济富庶,地当冲要,明清以来翔实的城建史,证实了古彰明“比江油更能代表江油”。
       遗憾的是,这些文章的年代皆晚,不能反映早期彰明的城建。
       据县志载,东晋孝武帝侨治汉昌县,初在清廉乡,次在让水乡。西魏二年(553),移孟津里(即今彰明镇),改昌隆县。唐代先后称昌隆、昌明,后唐同光元年(923)改为彰明县。
       彰明故县经过三次迁徙。唐代始建县城,地处平野之中,江水环抱,前障常山。由宋代至元代,城垣无考。彰明“素无完城”,但一直是边储转输、旅戍往来之地。
彰明县护城河遗迹
二、明代筑城防备流寇
      彰明经济富庶,处于龙州氐羌部族与绵州之间的缓冲地带,难免“树大招风”。
      明代成化乙酉(1465),流寇入县,城毁。事后,县丞邱颙始筑土城,以防贼寇扰乱。
       正德庚午(1510),流寇入县,焚掠甚惨。壬申(1511)寇退后,知县姚文道于江岸取石,仍在旧址筑城。此次筑城,易土为石,但因官民缺乏筑城的实际经验,欲速而不达。修好的城堞,很快垮塌,遗患长期。
       嘉靖辛丑(1541),安绵兵备道方近沙亲自筹备筑城。次年,方公综理,知县党宗正,训导杨清佐协理,安县知县邱万玑,绵州训导徐仁辅佐。可见,彰明筑城,事关整个绵州的稳定,已经不仅仅是彰明的事情。
       这次筑城,肇始于壬寅(1542)十一月,告成于甲辰(1544)七月。城周八百一十五丈,开三门,高一丈五尺,城楼三楹。筑城募工于民,取材考究,目的是一劳永逸。但施工单位多,沟通协调不力,导致城墙仍然留下重大质量隐患。结果是:不一年而崩坏。
       嘉靖庚申(1560),程晓来任。至辛酉(1561),城墙崩塌已有七成。为捍患卫民,程公主持修复城墙,典史某协助,省察官姚文道、张某监理。伐石于山,“石者坚,筑者密”,依照以前城周和高度重修,厚度则加倍。始于辛酉之冬,告成于壬戌(1562)之春。这次筑城,看来的取得了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明末兵燹,使县城木石无存,城郭几为坵墟。
清代彰明监狱围墙
三、清代彰明城池完备,防水防兵
彰明城隍庙
      彰明县在明代经历三次变故,屡建屡毁,已无完固之城。清顺治己亥(1659),裁县并入绵州。雍正己酉(1730)复设县治,壬子(1732)改隶龙州。首任韩搢来,建公署,兴学校,修仓廒,建治民祀神之所,环视城垣,见涪江转泛,崩圮南隅,让水淫溢,汹吞北郭。废城已经不能起到保护民众的作用,但复县之初,地方上财力单薄,韩搢首先捐俸筑堤,横截上流,改善彰明的自然环境。
      乾隆乙丑(1745),汪煜来任。丙寅(1746)春,筑堤建楼,不两月而城楼巍焕,河堤稳固。城开三门,东曰迎恩,南曰镇江,北曰清实。门楼堤池完备,始有完城。汪煜所筑城墙,大致以堤兼之,用料土沙夹杂,受洪水的威胁相当大。
       乾隆戊寅(1758),陈谋来任,着力改善涪水逼城的现状,提振三水五坝的形势。先兴工疏通水道,筑造堤岸。重开北门,新开西门,改三门为四门,建望楼祀奎星于西楼上,东、南楼亦增之。又建申明亭于龙神祠右。陈谋沿用汪煜筑堤法,进步之处是强调了对水患的治理。寄望于龙神保佑,仍未解决筑城的根本问题。
      乾隆癸丑(1793),马元龙来任,建兴文塔与奎阁。嘉庆丙辰(1796)冬,达州教乱的消息传到彰明,知县马元龙在三水五坝比户编排,实行保甲法,同时加强团练,以戒不虞。又与士民定筑城之议,王澍学协助,冯继儒董理,诸绅士户长或经营或奔走。除旧从新,易土为石,垩垛墙,起楼堞,砌券洞,裹铁门,开四门,东开泰,南拥薰,西来爽,北瞻阙。城周七百八十二丈,高七尺五寸。戊午(1798)夏五月功成。己未(1799),建石五脚。庚申(1800)春,四境纷扰,士民仓皇避入城内,马元龙专事防河,白莲教教军企图东渡攻取彰城,不果。与其说此时的城墙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不如说,城墙长期的敌人——江水,在关键时刻保护了县城。
       同年七月,周起瑶来任。当时矛枪装备和团练水准,皆足以捍卫地方。为一劳永逸,劝捐精修彰明县城的浩大工程再度上马。周知县偕前后任,及尉厅、汛厅和学署官员,绅士何在朝、郭大有、王霈、徐时翥、李若愚、郝献廷、傅育才等总其事,彻底从新,经始于庚申七月朔日。用土筑腹,用坚石巩固其外,周围七百九十九丈九尺六寸,高一丈七尺四寸,脚宽二丈五尺,面宽半之,水洞五道,炮台四座,垛口一千四百五十六,用民赀二万五千一百,用石大小块共一万八百有余,用灰九十五万二千一百八十一斛,用竹木铁锭及土工价钱五千八百七十千,城外环以壕沟。至嘉庆辛酉(1801)二月二十八日,张宏轩接任,城工基本告竣。
彰明城墙碑
       至壬戌(1802)二月,马元龙和周起瑶两任知县主持的修城大计,在张宏轩的后期完善中获得圆满。城中有秦家堰,由东而西,又名穿城堰,灌溉城内外田亩。
       癸亥(1803),洪水冲毁城北堤坝,张知县率绅督工,用鹅卵石砌成长堤。咸丰初,涪江东西两河并入西河,水势汹涌,历年都有河堤培修之役。壬子(1852),知县裕诚率绅督工,傍旧堤添筑一层,用条石横直甃砌。
      咸丰辛酉(1861)春,蓝朝鼎起义军逼城。彰明人用前县令马元龙遗规,专事防河,义军潜越龙踞山,接连攻陷彰明、中坝、江油三城,彰明县署、汛署、典史署、火药军器局、丰裕库、监狱、仓廒等被焚。
       同治乙丑(1865)冬,何庆恩来任,百废待举。丙寅(1866),因陕甘回乱,秦陇风鹤,彰明亦筹备,以防范于未然。在刘星府、赵敬亭帮助下,筹修县城。于旧址购料兴工,城墙增高增厚三成,竖四座城楼,高度有原来两倍,填实炮台七座,垛口一千二百余个,稍有缩减。四门、马道、各台转梯炮床、水洞、壕堑无不砌筑坚完,深广合度。此次筑城,历五月而工竣,费钱万余缗。因地势稍低,城东北到西北,濒临江岸,夏秋水涨,淹及城根,所以历有岁修之需。又在龙踞山之石碑山,及山麓之石鼓等山建修寨堡,以拱卫县城。
四、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城墙不再是县城之必须
清光绪十四年修建的彰明文庙与民国董长安纪念碑
       民国初,彰明县改隶西川道;1930年改隶于四川省;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彰明县治地改称治城镇;1948年改隶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改治城镇为乡,1952年再建治城镇。1958年9月5日,彰明、江油两县合并设立江彰县,彰明县治所改为治城公社。1959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复江彰县更名为江油县。至此,彰明县并入江油。1982年1月建彰明乡,1984年建彰明镇。
       城墙拆去了,彰明县没落了。如今,绵江第二快速通道已修至北门,彰明镇又以新的姿态融入江油城市圈。

来源:2018年9月15日《绵阳晚报》读古今专版
撰文:李戴(绵阳)
转自“史志江油”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8 分享分享 顶27 踩
江油论坛 因您更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13: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沙发
彰明县城记
礼科给事 胡汝霖(绵州嘉靖时人)
彰明县在绵州北。自龙州出江油口,至彰明,始渐夷旷。南屏绵汉,北通松茂,边储之转输,旅戍之往来,所必由也。素无完城,民罹其患。成化乙酉,寇入县毁,县丞邱颙始筑土城以备之。正德庚午,流贼蔓延于蜀,复入县,焚掠甚惨。明年,贼退,知县姚文道取石于江之两壖,仍故址修之。然以济救焚之急,非垂久之计也。城堞速圮,岁久滋甚,邑人惩于往乱,恒恐不自保,而卒无城之者,岂非弘济之才,永赖之绩?正有待其人与。嘉靖辛丑,黄冈近沙方公自兵部员外郎奉命饬戎安绵,巡问疾苦,延览要害。爰历彰明,求其庇民捍患之大者,遂恻然图之,邑人咸踊跃赴工矣。公曰:“未也,彰邑小而地狭,赋重而民贫,以为长计,非伐石于山不可,役大费繁,吾惧其增病于民也。”乃规乃度,计役虑材。越明年壬寅,威行泽流,民夷安抚,边无耗费,帑有余积,乃请于巡抚都御史东阜刘公、巡按御史狷斋谢公,悉如公画。综理则知县党宗正,训导杨清佐之,协理则安县知县邱万玑、绵州训导徐仁佐之。计日募工,相山伐石,栉比珉砌,务图久远。其址周八百一十五丈,其门三,于旧无所益,易守也。其城高一丈,五尺阔,減高三之一。其城楼三楹,其下各为卷洞,既坚既密。视昔制度,迥然宏远,其费悉公捐积,民无铢两之扰,视初计损十之一有奇,复归金二百九十两于官。壬寅十一月肇工,甲辰七月告成。夫公兴是役也,功多而费损,民不以为劳者,盖积于忧民恳恻之诚,而莅事精敏,御下明信,故奉行之吏,集思协力,执役之民,怀德趋事,亦以公之心为心耳。向使蒙公之休,若今日者,则攻守捍御之计,必有所出,蜂虿之毒,何可肆也?况当要害,俾外有所援,内有所卫,戴公之庇,岂独彰明而已哉?昔南仲城朔方,而无四夷之难,仲山甫城东方,而无诸侯之忧,此皆得人之效也。人存,则政举;民安,则守固。苟非其人,虽有金城汤池,其孰与守?而况城池无具哉!今公新被宠命,迁秩藩垣,泽流而南矣,明德伟绩,将举圣天子于唐虞三代之隆。邑人请刻石永赖,党君征文于予,敬书,以备后之君子考焉。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13: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藤椅
寺观
妙光寺,系本城朝贺之所。外此而山势之雄秀,莫如云凤山之兴福寺,次则龙踞山之东岳庙也。高峰镇罗汉洞又次之。建造之宏敞,莫如禅林寺。若规模幽雅,则龙门寺,其最甲者矣。其余不无彼善于此者,固不暇缕析也。
桥院寺   杨家庵   大乘寺(河中)
苏溪庵   宝光寺  圣水寺  法华寺   蒋池寺  东禅寺   宝峰寺   东山寺   灵云寺
莲峰寺(边山)
蟠龙庵  观音寺  环秀庵  大会院  黄德观  宝轮寺   庆兴寺   兴发寺  连云庙
临济寺  喻家观  清斋宫(河东)
普照寺  报国寺  龙泉寺  三教院  竹林寺  月爱寺   柏林寺  永兴寺   弥陀庵  净室堂  真武观(河西)
罗汉洞  报恩寺  天宝寺(即古陇西院)  大慈庵  西林寺  回龙寺  洪道观(青莲乡)
龙潭寺   越山观(黄土乡)
兴福寺(即香水)  白家庵   三泉寺  张家庵   赵家庵   土主寺  宝胜寺(汉昌坝)
蚕丝庵(地以庵名)  筒车寺(隐逸山) 明珠庵  马洪庵  马鞍寺(小坝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油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cxx1112c

版权所有:江油市图图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蜀ICP备19040267号-2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06号 经营性ICP:川B2-20200096

下载APP

找站务

申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