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骑上单车,向下一个目的地,云台观出发。一路都是水泥路面,起起伏伏绕山而行,有时坡度较大,中间不断的停下来补充水分和食物,但没怎么休息,希望能赶到悽江古镇吃中午饭。一路上看到好的风景,就停下来拍一张,加上本来就是收尾,结果在观桥过后,就真的变成了尾巴老。路过云台观时,已经与前面的骑友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了,在听当地人说在路边向左爬500米左右的坡就到云台观了。心想去看哈就去追大部队,于是忍不住好奇就撇左顺山而上。没拐几道弯,一堵斑驳古旧退了色的围墙出现在眼前,路边古树苍翠,遮天蔽日。转过一道弯,一片古色古香的道观模样的建筑展现在眼前,中间一个长满青苔的小广场,右边一排仿明清建筑,约有四层吧。一看就是后来修的。正面一颗高大的黄果树,枝桠满天,枝干上却没有多少树叶,长满的青苔和岁月。左后方则是一个红砖黑瓦的牌坊,上书云台圣境。穿过牌坊约十来米,一座门房矗立在眼前,飞檐翘角,灰褐色的琉璃瓦满是青苔和落叶。午后的阳光从苍翠的树丫缝隙中穿透过来,映在红墙上,门房下的小径上,门楣三天门三个大字镶嵌其上,一股苍凉古朴大气扑面而来。穿过门房,两边林木掩映下的小道顺着目光蜿蜒消失于山林之中,让人浮想联翩,仿若通到了天庭。回到广场,中间一口长满青苔的水池,水波不兴,清澈而透明,水下的沙石水草清晰的映入眼帘。池边一个长约十米的房廊直通香烟缭绕的古建筑,岁月的痕迹在墙面和屋檐上一层层剥落。门口卖香蜡纸小商贩和三三两两的香客居士的喧哗,掩盖不住繁华过后的落寞,这个曾经的道家圣地,早已没有往日王公贵族出入,万千香客朝拜时的辉煌,变成了昨日历史也是中国道家文化兴衰的缩影,注脚。给三元门票后,踏入其中,门外门里是两个世界,如果不是穿着现代的游客游走灰砖褐瓦,苍天古木下,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唐宋,一阵阵烟雾曼妙腾起,钟磬之声穿越时空传到耳畔,依然是那几个音符,简单自然恒久悠远,时光在这里停下了匆忙地脚步,不再走远。褪色的院墙,琉璃瓦上的青苔,参天的古树,肃穆庄严慈祥的菩萨,挽起发簪身着蓝黑色道袍,留着山羊胡须的老道,在香烟缭绕的大殿内,微眯着的双眼,是在看已经不再虔诚的香客,还是香客身后的远山,又或是如湖面般平静的青天上,一只不知名的飞鸟,急匆匆的划破天际,转眼了无痕迹。据说一共有九层殿,一座比一座久远巍峨,每一个角落每一根梁柱,都被能工巧匠或雕刻或描绘,不计成本精工细作,在艺术追求上极尽奢侈,仿佛从这里可以直达南天。 道法自然,玄珠无心的道家经语,又让一切归于平静自然。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马观花般的浏览一遍,无法静心感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有机会再来细细品味了。
匆匆下山,大约两公里的样子就来到了悽江古镇,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里给人的感觉像人为造的一样,都是在临街的屋面上加上做旧的木料,做成古老的样子。和大多数地震后修建的古镇一样,除了浓浓的商业味道,没有感受到古城的韵味,于是心不在焉的看了一遍,就骑上了返程的路,在快到云台观的时候,路边有一座牌坊,坐落在山道台阶中间 ,上面有老子骑牛的画像,牌坊正中写道步上南天四个大字,一种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庞然大气迎面而来。 在经过云台观的时候,有几个车友骑上去看了一下,照了几张像,就在同伴的催促声中,下山和在路边等我们的车友一起返回三台县城,大家到县城后都觉得时间尚早,为了明天能够轻松一点,就上路决定,到芦溪后在吃晚饭和投宿。紧赶慢赶在七点多一点的时候,大家都到了芦溪,可能都知道明天只有70多公里的路就到家了,都非常轻松。结果在芦溪吃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一群人在街上走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找到,最后一气之下,找了个面馆集体吃面,这倒是几天来最节约的一顿饭。 果然第二天中午就到了河西,大家觉得还不够尽兴,又在河西A鱼,和来接我们的车友萧萧一起吃了一顿饭,在汤足饭饱后才慢悠悠的的骑回中坝各自回家。 后来知道悽江古镇是一个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曾经是一个小国的都城。应该有很多的文化历史古迹,却与我们擦肩而过,以后有机会还要再去一次,在那里住一晚,寻找漫漫岁月留下足迹,感受厚重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