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喝一口酒 于 2012-4-7 15:07 编辑
散记青莲: (二) 李白故居-------陇西院 且说那日饭后,几个朋友满面红光坐上了牌桌。不善麻坛的我,与山友下桃花山信步来到不远处的青莲古镇太白碑林。。 昔日诗仙李白故居―――陇西院,就在如今的天宝山碑林景区内。据说天宝山碑林占地300余亩,约1500座名人碑刻,以主题艺术园林为基调,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完美结合,分首碑院、诗仙醉酒、清风明月、故园山水、磨针寻梦系列景观。山是一座碑,碑是一座山。江油乡亲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着这位“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诗仙。进入景区大门,一路走去,右边的主题碑林是一大景观。这里既有明朝大才子祝枝山手迹的李白成名作《蜀道难》,又有毛主席他老人家那大气磅礴气壮山河的真迹《将进酒》,台阶处有一方草书字碑风格独特,又隶又魏,三种字体浑然天成。仔细观看,竟然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手迹。真是一步一真迹,一阶一名篇。欣赏着这古往今来书法大家们手笔下书写的李白绝代诗篇,听着景区幽雅动听的古典音乐,怀着对诗仙的崇敬之情,拾级而上,太白楼巍巍耸立于翠林山顶。 太白楼分四层,每层中有雕刻、雕塑,或诗或图,美仑美奂,栩栩如生。登高望远,绵江景观大道宛如一条玉带,飞驰往来的车辆好象这玉带上抖动的露珠。太白楼分四层,每层中有雕刻、雕塑,或诗或图,美仑美奂,栩栩如生。登高望远,绵江景观大道宛如一条玉带,飞驰往来的车辆好象这玉带上抖动的露珠。1985年江总书记来绵阳曾留下诗云:蜀道曾为太白乡,长虹今日贯绵阳,斋称晓雅饶游趣,明月青天不算狂。沿林间小道往下走,花红柳绿间游人三三两两。李白胞妹李月圆墓隐匿于一片粉竹林中。竹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知过了多少春秋。香魂一缕随风去,空留墓丘隐林丛。月冷江干成胜迹,酌酒吟赋俏花容。 沿小径右拐,步入陇西院。相传因李白祖籍陇西而得名。这里是他在青莲的故居。四合庭院很有特色,“5.12”大地震过后得到河南人民援建,重新修缮得更加富丽堂皇,太白美好的青少年时光就在这里度过。陇西院内,书房、卧室、棋室、会客厅。。。都仍在精益求精吧。诗仙的由来、铁杵磨绣针的故事等传说在这里都有答案。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天宝罗汉卧石牛,红岩夜雨粉竹楼。漫坡晚渡陇西院,磨针溪畔水长流”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只因这些与那个年少李白有关。 诗仙李白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故乡--青莲。特找来他的代表作《将进酒》一诗,让我们纪念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把浪漫主义诗歌推进到顶峰的杰出诗人吧,也是我们的老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今顶集成吊顶 我去桃花山爬了一会就走不动了,呵呵
发表于 2012-4-7 15:00
喝一口酒 抬腿就到,今年去了两趟
发表于 2012-4-7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