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代贵 于 2016-8-21 11:43 编辑
昨天爬山很耗体力,今天决定在客栈休息一天。 电视里很多民族地方都有做糍粑的表演,自己上学工作以后也经常吃糍粑。记得第一次到南京上学,看见学校有糍粑卖,就买了一份,盛进不锈钢盆后很是懊悔,不就一块油炸过的糯米团子么?电视里的糍粑,大多也是用糯米做成,有的成团,有的成饼。这样的糍粑,颠覆了我的三观,自小我吃的都是洋芋糍粑,其实也可能是我在颠覆别人的三观,别人自小也许吃的就是糯米糍粑呢,你看,糍粑不就是米字旁吗?既然休息,那就做点糍粑吃吃吧,带着儿子尝尝他爸爸的童年美食。 婆婆捡了大半筲箕的洋芋,到水沟里去洗。她家的洋芋就堆在客栈前面木头房子的地面上,很大一堆,占了半边屋。有的洋芋大如拳头,有的就像鸡蛋,有的就像乒乓球,表面还带着一层泥灰,和我们在菜场买的比起来,又小又难看。“自己捡大的留种。开春就种,夏初就收”,老婆婆说,“这洋芋好吃”。这小洋芋确实好吃,昨天晚上的洋芋片片炒腊肉已经尝过了,灶孔里的火烧洋芋也吃过了,不如菜场的沙,但比菜场的韧,感觉细腻,味道还真不错。早晨还看见婆婆剁洋芋喂猪,“吃不完的就喂猪了”,现在我们是在和猪挣食啊,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点洋芋走,“这东西从来不打药”。 半锅洋芋和水而煮,个把小时就熟了。桌子上放上半碗冷水,旁边就是一筲箕热气腾腾的洋芋,我们一边蘸水一边剥皮,忍不住直接吃掉了好几个,人多手众,一会儿工夫就是半筲箕黄灿灿的光洋芋了。其实,人生永志不忘那种超好吃的感觉,往往都发生在自己小的时候,往往都发生在偷吃的时候,哪怕是一颗没有盐味没有糖水的光洋芋,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美味的无穷回忆。 大石碓窝就靠在客栈门前木头房子的墙边。客栈主人直接把它推倒在檐沟跟前,婆婆端来一盆水,拿着竹刷子在碓窝里边浇水边刷,主人咕噜咕噜把碓窝转半圈,婆婆接着再刷。湿漉漉的碓窝露出了蓝色的底蕴,可能它这一年来都没有用过。也许,古代就靠这原始的碓窝舂米,也许,今天的这碓窝只剩下做洋芋糍粑这唯一的用途。儿子拿着两头粗中间细的碓棒,和同学嘻嘻哈哈舞来舞去,很多人都会跟他一样,哪里见过这样神奇的武器呢?也许连棒槌都不认识,何况这两头都像棒槌,但又都比棒槌粗的碓棒呢?就像远古神兵利器一样的碓棒﹗ 洋芋冷了。婆婆端着一筲箕洋芋站在碓窝旁边,小胳膊小腿的客栈主人没搨上几下就有点拎不动了,儿子接过碓棒也来了几下,然后是他同学,最后还是我亲自动手。越搨越细,越搨越粘,每一棒搨下去,跟着提上来的就是一长串的土豆泥,像绸子一样光滑细腻却又粘连不断。儿子和同学围在旁边,偶尔又兴致勃勃地帮着舂两下,小白狗不停地围着人群打转。背上汗如雨下,我不禁又回想起小时候搨糍粑的场景来,那个时候自己总是兴致冲冲地要求搨上几下,可老是被父亲拒绝,好像那也是只有成年人才可以做的神圣的事情﹗ 就着辣椒水,就着蜂蜜水,我们喜滋滋地吃完了满满一面盆的洋芋糍粑。儿子很高兴,他同学也很高兴,他们尝到了在城里从来没有吃过的糍粑,他们见到了用最简单的食材,经过最简单的加工,却生产出了他们从来没有尝到过的美食。我却若有所思,其实调料少了两味,那就是酸水,农村人自己做的酸菜的汁水,还有就是青花椒水,用青花椒连枝带叶做成的一种蘸水。“椒子树种几年就要死,我们家也没有椒子树了”,婆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