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论坛

标题: 大美之地——冬季的黑龙江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16:32
标题: 大美之地——冬季的黑龙江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4-2-23 17:29 编辑

大美之地——冬季的黑龙江

前言: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越发变得难能可贵。如今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买到一些全球顶级的奢侈品都不难,但是“彼岸”的阳光、洁净的空气、泥土的芳香、那些土著人的生活哲学和当地土壤生长的时鲜食材、、、、这些东西永远无法打包装箱,上税也买不来。我们都拥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和不平凡的梦想,在努力工作和追求事业成长的同时,应该不丢失对生活意义最本源的思考。
实现短暂的“我”之后,都必须回归到日常的轨道上来,没有人可以拥有一场永不结束的假期,我们出发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更健康和平和的心态走进生活,让你在丝毫不增加物质的情况下,比从前更快乐,更富有热情。
  所以,根植于上天赋予的天然资源和要实现的“我”,越来越多的人把休假时间闲散在那些地方,这些地方多为游人罕至的大美之地,也绝非轻易可以抵达。大年初二,我就选择了那么一处大美之地,好好地呆了几天。

路线:成都——沈阳——哈尔冰——同江县——街津口镇——哈尔冰——牡丹江海林县——双峰林场——中国雪乡——沈阳——成都

一、哈尔滨之美是富丽的美

2014年春节,大年初二,我决定独自去东北!清晨6点的绵阳平政汽车站还处于安静之中,我已经在此侯车准备去双流机场。“中国雪乡”、赫哲人冬捕的风情,已经诱惑我好几个月了。好吧,季节到了,说走就走!

绵阳平政车站的机场大巴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我送到了候机大厅。之前还非常担心有雾影响出行,现在可放心了,借朋友的吉言,开局好,一切都好。他说我是这班航班的换牌第一人。

看看,25号登机口空无一人,

我真是积极啊,说出门扑爬跟斗,说回家拖拖拉拉,哈哈哈


到达沈阳桃仙机场,我要赶去沈阳北,坐动车去哈尔滨,之所以这样安排行程,是因为飞沈阳机票810元,飞哈尔冰1800元。再说我还可以看看铁路两旁的北国风光。沈阳地面零下3度。在机场就可以买到去哈尔滨的动车票,一等座247元,普通做167元。乘大巴可以直达沈阳北。晚上十点我就可以到达哈尔滨了。

20年的旅途生活,我与各种交通工具关系紧密。看看如今的高铁,平稳而急速,打个盹就到了另一城市。100年前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100年后中国有可能前往英国修建铁路

当天晚上10点现过,终于到了哈尔滨,客运站内零下13

看看我在网上团购的大床房,迈典主题酒店,88元。房间里只穿单衣就行。

但是迈典酒店真是“太暖和了”。让人生气,地暖的原因,房间温度在摄氏30度,直接过夏,半夜里有旅客吵闹,都热过了头,无法入眠,我只有开空调吹冷风,折腾到天亮才睡下。

中央大街的闹市区,他们多自在、多抗冻、多快乐。。。

哈尔滨城被这样的欧式建筑充斥着,仿佛异国他乡。

节日中的中央大街。无须去人工痕迹很重的“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的任一街头都让你一饱眼福


夜幕下的哈尔滨更加迷人,从昨晚到达哈尔滨到现在的20多个小时里,仿佛此刻才看懂了这座城市。值得我冬季千里奔袭而来。

哈啤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人们说冬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有几个月也喝不完的哈啤

现在的哈尔冰是一座冰冷的城市,也是一座火热的城市,其实南方人于冬季在北国,更能让你体味“冬”的含义。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16:56


吃过晚饭我独自漫步哈尔滨街头,虽然此刻的气温已是零下27度,但这座城市的美丽是从夜晚开始徐徐展现在我眼前的。这是哈尔滨冰雕展览室

出门的时候,旅馆老板问我去哪,我说不知道去哪,走哪算哪,行走就是目的!

其实传统食品也是不错的选择,经久不衰的冰糖葫芦10元一串,好吃。

都说来哈尔滨要吃三样东西,红肠,面包,俄罗斯西餐。

我吃了前两样,最后那样排不起队,人太多。


马迭尔宾馆的创建人:约瑟夫亚历山大诺维奇卡斯普

马迭尔 宾馆时哈尔滨近现代史上最有故事、最具传统色彩的一处场所。1906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夫亚历山大诺维奇卡斯普着手修建、1913年落成。建成之处,他就说,要做就做最好,要么就不做。果然,100年过去了,“马迭尔”依然响亮。

马迭尔西餐厅,更是拥挤不堪,一波还未撤出,一波又涌进,首先抢座位,然后点餐,只要你不怕闹,不怕挤,不怕人贴人,你就往里冲。

我又去了马迭尔西餐厅,任然是拥挤不堪,服务员举手说400号到了没有?已经排到400号了。

冬季的哈尔冰犹如夏季的三亚海湾,人头攒动,从各地来的人都涌入这条街,霎时成了一道风景。

5元一支的冰棍。老太太叫得欢。

围绕“马迭尔”那些聪明的人做足了经济。这就是马迭尔雪糕。,大家在零下的气温中吃冰棍,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边走边看,一不经意走进了一处别有洞天,这座欧式风情的小白楼是露西亚西餐厅,是个可以听故事的去处



她叫尼娜,这是挂在餐厅正面墙上的一副油画,她的全名叫维西坚科尼娜,俄侨,1913年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小镇,3岁时被父亲带到哈尔滨生活,直到2001年去世,1972年文革晚期,尼娜的母亲去世,她失去了最后的精神依靠,在哈尔滨孤苦至死


每每在旅途中相遇这些过往的历史事件,我就认为是旅行中最大的收获,尼娜留下的这座小白楼,是我在中央大街印象最深刻的建筑物





作者: 凤歌笑孔丘    时间: 2014-2-23 17:05
那个冰棍我们吃过,五毛一支,奶香味儿特浓。超级划算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17:23

尼娜的外国人身份在那个年代让她饱经磨难。她被一些粗鲁的中国人指桑骂槐,还遭受他们的垃圾抛打,文明而有教育素养的尼娜不会讲中文,总是用各种手势来质疑这样的“文革行文”,终于有一天她用俄语大声说道:我没有伤害你们,我只是一个走路的人!这是尼娜用过的旧式照相机。

2001年尼娜去世,一个哈尔滨人买下了这座小白楼,他说不为别的,为了纪念一个美丽的女人,让来者知道在亚洲有一座唯一欧洲风情的城市是怎样逐渐创立起来的。人们常常在旅途中想起湮灭已久的许多往事,忆起一些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是一种融化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夜晚的哈尔滨仿佛拟人化,不知不觉中就和你亲切地交流起来,,,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96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这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9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碰上老同学李俊一家。真是宿命的缘分。


夜晚,在旅馆里,拿出地图,计划着下一站的行程

2月4号,告别哈城,我开始向着黑龙江的东极之地同江县前进。买了下午1620的火车票,预计次日凌晨420到达富锦。再转乘汽车到同江。这是哈尔滨东站,相比西站,这里冷清许多。

下午气温更低了,去东站的时候,我加了羽绒衣裤,但凡从我眼前经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抖抖索索,我的手就一直不敢从手套里抽出来,更不好意思请人帮忙拍张照。我对车站外的小卖部的老板说,你帮我拍照,我买你的东西。嘿嘿。

一个人得旅程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买了好多好吃的。

哈东站开往抚远的火车,每天只有一班。卧铺很好卖。168元中铺。13个小时到达富锦县。



哈东站铁路边的黄色小二楼,在我眼前一晃而过,就像一件艺术品。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18:24
二、街津口的美是宁静之美

5号凌晨420一片冰天雪地中火车停了下来,有稀稀拉拉的人下车,此地是富锦县。车站出口之外就是这样一番情景,有司机拉客都是黑的,不敢跟进,突然之间看见同江两个字,惊喜,一问是富锦汽车站的客车司机为了招揽客人来站接车的,就跳上去了。车里有3个乘客,把我们拉去了客运站,说要等到630才开往同江,司机又返回火车站继续接车。

835到达同江县城,我要去的地方叫街津口,离县城还有45公里,只有农运站才有车前往

等我找到农运客站的时候,8:30那班去街津口的客车已经出发了,有人对我说,你打的去追还行,追出不到3公里,果然被我拦下。如果错过这班车,就只有下午2点半的了。

   2月5号上午11点到达街津口。街津口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旅游渔村。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鱼,家家户户的住房东侧。都有一个鱼楼子。赫哲人称"塌古通"。里面拉的是鱼坯子。腌的是鱼籽、鱼块。还有一缸缸的鱼毛(用锅炒干的鱼制食品)。屋前房后的木板围墙上。挂满了一块块闪光的绞丝网。赫哲人过去穿的是鱼皮,吃的是鱼肉、住的是鱼皮围的撮罗(窝棚)。直到现在人们仍旧爱吃"生鱼"。并用它来招待客人。婴儿刚出生。家里人用鲜美的鱼籽和杀生鱼招待乡亲,以及报告家庭繁衍兴旺的喜讯。孩子刚五六岁就开始学叉鱼、钓鱼。到了十几岁就跟父辈下江捕鱼了。姑娘出嫁,挑女婿的条件也离不开鱼。非得是捕鱼能手、削烤鱼杆的能手不可。姑娘到婆家,坐的是鱼船彩车,穿的是鱼皮衣裤。亲人去世,亲友们带着鱼和酒吊唁,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让勤劳了一生的打鱼人死后也有鱼、酒陪伴。这是对九泉之下的人最好的告慰。、、、、不过这些描述都是历史了。

这就是午后的边陲小镇——赫哲族聚居地街津口。街津口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同江县境内,距离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这里是赫哲族的聚居地,游客可深入当地人家,领略赫哲族以捕鱼为生的特有风俗。被誉为黑龙江的"边陲名胜"。

一排排这样的房子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觉,美过了头。

冬季的街津口格外的静,那些常住人口都去了同江县城,漂亮的黄色木屋几乎空无一人。

而这样的气氛恰恰满足了我的心情

这个院落在街津口所有亮丽的黄色木屋中格外的破败,引起我的好奇,于是就在门外喊,有人吗?一个中年男人把我让进了屋,他原来就是我乘坐的中巴车的司机。

原来这间土屋的主人就是贾大爷,80岁,是1959年开发三江平原从山东支边而来的,今天的中午饭就是他做的热馒头和猪肉炖粉条还有松花江的鱼。

贾大爷说平时他蒸这些个馒头要吃一周。

贾大爷问了我好多问题,最后他给我讲起他的故事,他有一儿一女,可是儿子走在了他前面,老婆也因为儿子去世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女儿在同江县开超市,现在他一个人生活在街津口。她有三晌地,转租给别人,一年有一万块钱收入,加上低保2000多,政府补贴农户3000多,每年有一万多收入。贾大爷说怎么也用不完。

我告诉贾大爷,想去界河看冬捕,他说现在只有少数的人在江边放套(下网),山东人老张就在江边的木屋里,他放有套在冰眼里,不知人家拉套不(收网不)。我就顺着贾大爷指的道去江边找老张,这里距离“老毛子”的地界很近。只有2公里。

贾大爷说:你顺着街津山上去,可以到达江边。街津山位于黑龙江边,传说是街津老人看守黑龙的所在地。这里登高望远,大江渔村,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人们赞颂这位街津老人的崇高气节。有诗云:临江独立巳千年,满身风霜满脸皱。敢与黑龙斗高下,不叫黎民吃苦头。

老张的木屋大半在雪里掩埋着,不仔细看,会一脚踩在房顶上。还是冒出的一点点长的烟囱让我刹步。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20:09


这就是江边老张的木屋。老张的木屋太暖和了,一路走来虽然才几公里,简直冻得人想哭。老张的木屋一半在地面,一半在雪里,从屋背后走来不注意看路,很容易就走在了房顶上,一脚踩下,就趔趄在老张门前,着实从天而降。哈哈 哈。。。

我大声吾气地喊,就把老张喊出来了,我说是贾大爷跤叫我找你,,他问,你要木耳?我说要看捕鱼。老张直喊,快,快,屋里进。老张说他早上才下的套,要明后天才拉网,看来,我明天还来。

第二天早上7点,我就顺着边防巡逻道去了黑龙江边,老张说,你来早了,拉网的人还有一会,要8点以后来,多冻啊。可我怕错过,就提前跑来了。零下28度,老张告诉我的。看不出我有多冷,但我已经冻得难受了。

8点过,老张木屋外有了声音,老张说,来了,那些打渔人常常把工具放在老张门外,省得抗上抗下,以图方便,老张闲得无聊的时候还帮他们修理修理

现在江边的气温是零下28度,打渔人先把很长的尼龙绳子栓在离江边大约100米的岸边树上,以备不时之需,然后去到江面上。

这些插着木棍的冰眼都是捕鱼人下的网。他们来到自己的冰眼旁,双手抡起冰川,使劲扎开冰眼,直到扎出水来,可以收网。然后再用冰漏把冰渣捞出来倒掉

这是一项无比艰辛的劳作,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在零下30度左右无遮无拦的黑龙江的江面上,刺骨的寒风简直是一把刀!露在风中的皮肤无不如针扎,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寒冷”,一句话:每分钟都在挣扎!还得特别小心预防冰裂的隐患

赫哲人得懂捕鱼技术。每年江面冻硬实了,就开始凿眼下网,,有一根木棍树立的冰眼是下网的眼,相隔20多米的地方再凿一个眼,是收网的眼,也是套绳子的眼,要取鱼的时候,就松开绳子,于是就从下网的眼慢慢地往上收网,如果有鱼,就一条以条地串在网上被收出水面。

这就是街津口水段的黑龙江。黑龙江、松花江和黑河在同江回合,打街津口流过,之后的几十公里水段再与乌苏里江合并。对面就是俄罗斯。

大约9点钟,又有人来到江边,他们是来开凿新的冰眼的。凿冰眼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活,通常情况下,他们要3个小时左右才能凿出一个符合标准的冰眼,我在江面上呆了1小时已经冻得语无伦次了,只需要拍一张照片的功夫,你就喊天了,接下来机器就不工作了,要立马放在胸前捂热一会方能动作。可想而知,凿冰眼是何等的辛苦!

江面的中央是国界,远处有中国边防哨所 ,有两位守疆巡逻军人,他们随时警告捕鱼者不能越疆作业。


去江边的路上,只有我一人。空寂、宁静、无限,,,

下午2:30我要乘大巴返回同江县,和相处了一天一夜的贾大爷合影留念。这是个善良的老人,他无缘无故地收留我,实属他做人的原汁原味的天性使然。有机会再去,我一定看望他。

这是同江县城边的同三公路起点:即黑龙江的同江县至海南三亚的公路线

同江县的三江口是夏季许多旅行者来东北旅行追逐的目的地。就在“同三“公路纪念碑的后面:黑龙江、松花江、黑河汇集之处,夏季里显得尤为壮观,而冬季所呈现的纯白我更喜欢。


在中国版图上的东极之地的旅行接近尾声,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一片片无边无际的纯白,干净、优雅、亘古不变的美丽!





作者: 流星cxq7778    时间: 2014-2-23 20:46
:)不错……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21:17


三、大美之地——中国雪乡


当我再一次站在同江县城的街道上的时候,已是2月6号下午4点,而这时汽车站所有的班车都已经发送一空,我想在今天赶到佳木斯的计划落空了。同江目前不通火车,本想赶往富锦,方能坐上开往佳木斯的火车,再转乘去牡丹江的火车,到达雪乡。看来今天只有住同江县城了。

突然看见汽车站里停有两辆卧铺大巴,一问是直达哈尔滨的,下午5点发车,索性返回哈尔滨,那里去往牡丹江的车次更多!这样我即可以节约住宿费用, 还争取了时间。

真是星夜兼程啊,12:10分到达哈尔滨,从长途车上下来直奔哈西站,1230上大连开往牡丹江的火车。来不及去售票处,冲上车补票。

7号临晨5点到达牡丹江市海林县,在火车上的时候我还考虑,如何才能去到双峰林场,却不知,简单得很,刚走出站台,就有人喊:去雪乡吗?有拼车的吗?150元。

上午9:30分,我已经进入雪乡了。这里就是双峰林场。门票75元。在大门外买门票的时候,有人对我说,别进山了,如果没在网上预订,你根本找不到住宿。听了他的话,我犹豫片刻,还是决定进山,走哪黑就在哪歇,一直是我的旅行方式。

虽然挂的是”有空房“其实连空床位都没有了。我走了好大一圈,几乎找完了整个雪乡,都是无床位。这雪乡怎么就那么吸引人呢?

在这个雪胡同里,我又遇到了一位大爷,他也姓贾,叫贾占宝。80岁。真是神奇,这次黑龙江之行,在我困难的时候总是姓贾的大爷收留我。当我为找不到住处正在无奈的时候,贾大爷拖着一盆雪从他家小院出来,就问:大爷你家可以住吗?大爷说:满了,你再找找。5分钟后,我又站在他面前,啥话也没说,只是看着他。大爷说:你愿意和我们老俩口住一个炕吗?真是喜出望外。

贾大爷告诉我,他家是“爸爸去哪?”郭涛和石头的临时住处,家里很暖和,火炕热乎,我和老两口住一个炕,吃猪肉炖酸菜粉条,还有大爷的孙子小滨烧的排骨。

冬季是雪乡的旅游旺季,双峰林场的家家户户都腾出火炕来接待客人。春节左右的一个月里,林场的人可以挣到一年的零用钱。一个6人的火炕可以卖到666元或1200元一晚。而淡季30到50元一晚.

白雪皑皑、景色秀丽的双峰林场位于牡丹江西南部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内,距离牡丹江170公里,距离哈尔滨280公里,是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交汇之处,占地面积500公顷,整个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春节期间,雪乡的情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庆气息扑面而来;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屋里充满了热和劲;雪乡的烟花映出天地缤纷的色彩,满目都是欢乐的海洋;这里虽然冷,但淳朴的乡情让人心里非常热乎!

这里雪期长、降雪频繁,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夏季多雨冬季多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素有“中国雪乡”的美誉。

貌似冰冷,却十分温暖,家家如此。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21:49



贾家的小院门,在夜色中,多么温暖。在城市里呆着,很多时候,我们与这样的”温暖“无缘 。在旅途中,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相遇、萍缝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已知的范畴,贾大爷的出现,让我在旅途中疲惫的身心得以恢复至轻, 人性中那些最美好的因子在这个小院中弥散开来。我想念他们。

2月8号清晨,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的青烟,正讲述着雪乡在闹季里仍然不被外人打扰的百姓生活。

这里的雪比起纯粹的自然景观更贴近生活,有一种冰雪文化的灵魂载入每一个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冰雪在这里赋予了全新的时尚生活方式,激情欢乐且又触手可及。让人们大呼小叫又兴奋不已,在纯净的天空下,处处演绎着酣畅而火热的生活。以前从未认识过“冰雪”会给人如此魔力,它让你冻得皮肤生痛的时候,你在心里还对它充满感激,“冬恋”就油然而生。







我在雪乡住在贾大爷家里,他家有两间屋,两个火炕,一个自家人住,一个接待客人。一个火炕可以住6人,贾大爷和他的老伴让人一见就生亲切之感,他们温暖的问候和微微地笑容让我在这异常寒冷的冬日,顿时有了家的感觉,这是我此趟雪乡之行最难忘和不舍的情愫。


进出雪乡的公路就是这样坚硬的冰雪路面,而当地司机在这样的路面上开车,居然不上防滑链,时速还在10080.我试试在这路面上行走,居然不能正常走路,只有小跑放能移动几步,在雪乡的两天中,我就摔了7跤。


2月10号上午到达哈西站,依然乘动车返回沈阳,因为故宫是一定要看看的。

故乡正是爆竹声声,饺子汤圆满屋飘香的时候,我独自去了黑龙江,朋友说南方都冷得发抖的时候,你怎么要去冰天雪地的东北?那一刻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出发之前的我对要完成的旅途没有清晰的计划,我只知道要去看赫哲人冬捕,要去中国最美的雪乡,如何到达,只有边走边问。是否能看到我想要的景致,我不知道。东北之旅今天就要结束了,回头望望,我去的赫哲人的故乡街津口,牡丹江的雪乡和冰城哈尔滨,都给我了好多惊喜,我不远万里追逐心灵的需求而发生的这趟旅行,让我站在告别的车站时,心生了许多怀念,街津口和雪乡的两位贾大爷成了我在异乡的两位最亲的人。谢谢他们。



作者: daidaidai    时间: 2014-2-23 22:17
真爽啊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4-2-23 22:24
四、回望故宫


路过沈阳,故宫必去。

这是皇太极登基的朝堂,看上去很简陋。据说,只有中间的那把龙椅是真品,其他都赝品。
17世纪之初,皇太极在这里登基,宣告来自东方一个巨大的帝国诞生,从此辉煌了300多年。

听说摸摸这麒麟,可以福气满身。





走上这段石梯,就走进了后宫。

这是走进后宫的石梯两侧的琉璃瓦,对于清朝的历史无论是戏说还是正史,我都感兴趣, 因为它的故事性很强。我喜欢故事!

清宁宫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的寝宫



皇太极宴请大臣的客厅里,有这样两口大锅,是用来做杀猪菜的。那时最好的食物是肉。

皇太极,因为爱饮酒吃肉,而身体微胖。

皇太极接见大臣的地方。总之,沈阳故宫简陋。

沈阳故宫,虽然占地6万平米。比起占地72万平米的北京故宫来讲,实在不算啥,但它是大清的根基所在,曾经傲视天下的清王朝,就在这6万多平米的故宫孕育而生病逐渐壮大走向中原。

在故宫门外写生的老人也是一道风景。

在旅途中,尤其是在一般人不到达的区域,我常常被误认为是记者,而我跟新闻媒体毫无关系,这恰恰成了我的优势,虽然在某一停留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看我,还不停地盘问,他们想知道我为啥要来这里,为啥一个人来,有什么目的吗?一开始都防着我,我也为我的突兀感到好抱歉,但渐渐地,我亲切的态度和我的那本教师证让他们放宽了心:她不会给我们制造麻烦!我只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背包客,在那些地方我所表现的谦逊的态度让我获得了好感。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最好沟通的,和他们沟通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我的好多知识就是这样得来的。谢谢旅行!   



作者: 烟火人生    时间: 2014-2-24 11:44
看完了。心生敬佩,简直就是崇拜!太厉害了,额的神哦!

作者: 骑着毛驴逛街    时间: 2014-2-24 12:37
真羡慕
作者: 诗乡胜景    时间: 2014-2-24 13:08
一起游览。。

作者: 空谷幽兰1219    时间: 2014-2-24 13:38
东北的雪好大哦,如果在多点冰雕的照片,效果应该会更好,感谢楼主把这么美好的经历分享给我们
作者: zhanggr    时间: 2014-2-24 14:15
sc51811   羡慕
作者: 小团山    时间: 2014-2-24 15:41
  佩服、崇拜。:handshake
作者: 粉蓝蜘蛛    时间: 2014-2-24 15:44
学习了,很羡慕这种想走就走的旅途!也很感谢这种图文并存的介绍方式,比自己走一圈收获的更多。真的是老师吧!文笔很好,我觉得你写游记应该很好,有微博吗?让我也来粉一个呗:lol
作者: 海子    时间: 2014-2-24 18:36
随着内心宁静的不断打破与身体健康的不断透支,这样的行走只有羡慕的份了。。。:victory:
作者: §123§    时间: 2014-2-24 18:49
跟陈老师一起“走”

太佩服了
作者: yemingwang    时间: 2014-2-24 18:56
楼主这一路耍神了,羡慕,东北的景色很美
作者: 无极变速    时间: 2014-2-24 20:16
图文并茂,有图有据,学习了:loveliness:
作者: 0晴空万里0    时间: 2014-2-24 21:16
好出行,好拍摄,好记实!图文并茂,情意浓浓,快乐分享,不虚此行......sc51811

作者: ※唐※    时间: 2014-2-24 21:54
sc51811
作者: 向日葵@    时间: 2014-2-24 22:09
值得一看啊。很美的画面,很美的文章,很美的人。
作者: 吃错了药    时间: 2014-2-24 22:28
看得认真、悟得透彻、讲得生动、耍得有理!
作者: 黎明东子    时间: 2014-2-25 09:10
一个人去的?下次有计划  能不能撇上我啊
作者: 快乐就好    时间: 2014-2-25 11:43
看完了···安逸··写的巴适···sc51811
作者: 卍、瑶のman    时间: 2014-2-25 17:42
唉、 、 、 你是感觉到新鲜、 、 我在哈尔滨四年 我只一个感觉  就像冬天看点儿绿~

作者: 婧猪猪儿    时间: 2014-2-25 19:03
很认真的看完了,敬佩老师的勇气与胆量。 谢谢你为我们开展了一场活灵活现的旅行。

你去了雪乡,怎么不去亚布力滑雪场感受下呢? 呵呵。。
作者: 勾勾手指头    时间: 2014-2-25 19:41
您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哈尔滨。
作者: eatonkkk    时间: 2014-2-25 22:23
玩的嗨哦,我3号到的哈尔滨,9号回的,冰雪大世界去了没
作者: 林子    时间: 2014-2-26 11:50
谢谢分享,真是让人佩服、羡慕sc51811
作者: 欢乐正前方    时间: 2014-2-26 15:25
好样的,支持一个。
作者: 龙卷风    时间: 2014-2-26 16:41
我想老家啦
作者: 江小嘟    时间: 2014-2-27 23:27
大帅府很值得去看看   就在沈阳故宫的附近      
作者: 紫花地丁    时间: 2014-3-4 21:57
好帖必顶,sc518icon8
作者: 杂草屋主    时间: 2014-3-19 16:30
真是好帖,这样的帖子让人一看再看,喜欢东北的冬天,今天年初去看了一次雾凇希望有机会一去再去。
作者: 昨天    时间: 2014-3-22 21:28
:victory::victory::victory:
作者: 嘿嘿.    时间: 2014-3-31 14:16
本帖最后由 嘿嘿. 于 2014-3-31 14:19 编辑

看见了熟悉又亲切的黑龙江。零下20多度,那叫暖和。零下40度刮着大风,那才冷。
作者: 不知道不清楚    时间: 2014-4-5 21:17
sc51811sc51811sc51811




欢迎光临 江油论坛 (https://www.sc51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