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论坛

标题: 盛夏,我们行进在天路上,,,,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6:29
标题: 盛夏,我们行进在天路上,,,,
前言:
2012726日,我又上路了,和张小纲、哈哥、还有阿杜,这次重回青藏高原,数十天行进在天路上,感受着城市生活以外带给我的那份宁静和快乐,当白日里满眼的景致风吹般地飘过,夜晚帐篷里透着暗黄色的灯光裹挟着高原特有的洪荒般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时候,高原的林林总总就让我们美过了头,我们亦欢呼我们亦沉静,还有怀念和感动,,,进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行进路线:
   江油—川住寺—若尔盖—郎木寺—循化—青海湖—格尔木—沱沱河—长江源头班德错—返回沱沱河—不冻泉—曲麻莱—玉树—石渠—德格竹庆乡—八美—成都—江油。
总里程:4900公里。
收羊毛的马帮

Jeep沿着青海省310省道
向着青海湖方向前进
途径帕尔玛乡遇见了这队马帮
他们是甘肃夏河人
在循化达里加的牧场以每斤6元收到这些羊毛
带回夏河每斤可卖10
领头的藏族大哥告诉我
他们共收到羊毛8000多斤
可赚到三万多元



青海湖边的养蜂人
在小郭姑娘的帐篷边停下来
纯属偶然
是帐篷身后的一排空草地吸引了我们
此刻正是黄昏时分
我们该宿营了

他们是四川崇州人
一年四季追赶着花儿讨生活
蜜蜂是他们生活的伴侣
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他们和蜜蜂相依相伴,相亲相爱
小郭姑娘说365
他们天天都在过春天
所以要感谢蜜蜂
还要感谢蜜蜂为他们带来一年7万左右的收入


小郭和她的男朋友小杨
还有她的弟弟,还有她的蜜蜂
在碧湖蓝天淡云下
组成了临时的家
简单、朴素、温暖
今晚小郭让我们住进这顶帐篷里
她说是弟弟让出来的
我们就在漆黑的帐篷中
听张小纲说笑到半夜,,,,

IMGP0231.JPG (153.36 KB, 下载次数: 31)

IMGP0231.JPG

IMGP0264.JPG (158.89 KB, 下载次数: 27)

IMGP0264.JPG

作者: 高原流浪者    时间: 2012-8-20 16:34
可以说是在青藏高原最原始的核心区域游了一圈。
作者: §123§    时间: 2012-8-20 16:40
安逸

继续等楼主的更新
作者: 焚书烤鸭    时间: 2012-8-20 16:48
等更新
作者: 诗仙妹妹    时间: 2012-8-20 16:49
欣赏中!!!!!
作者: 六月夏至    时间: 2012-8-20 16:55
坐等更新!
作者: kiwi    时间: 2012-8-20 17:00
最喜欢看连载了~~特别是值得佩服的行程…………sc518xf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7:01
沱沱河


从格尔木出发
我们就行进在天路上
路的两边是茫茫苍苍的草原
再远是宛若屏风一般的雪山
六个小时的车程之后
我站在了这个阔别多年的高原小镇
一直等待着夕阳的到来
让绚烂的色彩灌饱我的心房,,,,,,



杨欣是我参加长江漂流时的队长
94年我们在共同走完一段艰难旅程之后
他就再也离不开长江了
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到今天的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及斑头雁守护活动
长江源以及与长江相关的所有所有,,,,
都与他生命结为一体
杨欣——一位真正的长江守护者!

沱沱河铁路大桥
今年4月底杨欣就来到沱沱河沿镇
在海拔4700米的高寒地带一呆就是好几个月
日日夜夜守着他的保护站拔地而起
红色的保护站成了长江第一镇一个地标型建筑
他把保护站建设得如此美丽
而自己却一直睡在鸡窝似的冰凉的地铺上
一位女志愿者告诉我:
我们不能不为杨老师的以身作则去严格要求自己
他的所有言行让你身不由己地为正在做的事情神圣和庄严起来
为了中国的环保事业,,,,,,
这次出行,有很重要的因素是想来沱沱河看看曾经的队长
看到了,他的沧桑、他的执着、他的坚毅、当然还有他的快乐
还有那幢红色的房子在沱沱河边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并收在我的日记和图片中
并沉淀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让我们永远记住一个普通人
20年来为母亲河长江所做出的贡献吧!

沱沱河沿镇也叫唐古拉山乡

沱沱河有了接近城市的可以洗澡的旅店,无卫生间的双人房120元一晚


作者: 与寂寞有染    时间: 2012-8-20 17:09
心灵之旅。
作者: 东承汽车维修    时间: 2012-8-20 17:34
人间天堂 氧吧啊
作者: 海子    时间: 2012-8-20 17:47
陈老师 实名注册了哇   还有很多都不知道五色经幡 是谁呢:)
陈老师每一片游记 都是人与自然地亲切对话,读来受益匪浅。。。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8:09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0 20:23 编辑


江泽民题写的:长江源


寻找班德湖


每年3月开始,近千斑头雁将汇聚长江源头沱沱河以西50公里的班德湖繁衍。
绿色江河组织的“2012年斑头雁守护行动于今年4月开启,
杨欣说,近年来,每年被人掠走的斑头雁蛋就有近2000枚,
为让这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得以持续生存
守护斑头雁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3批志愿者,
在斑头雁产卵、孵化期间,分3批赴班德湖,
担负斑头雁繁殖地野外值守,防止斑头雁蛋被人偷盗,
同时开展对斑头雁种群、繁殖以及当地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
最新的守护观测数据是:湖心岛斑头雁窝已经达到300多个,
每个窝有4-6颗蛋,而整个班德湖的斑头雁已经超过1000只,
这个数量足以让人欣慰。
斑头雁,得名于头部两条黑色条斑,体型如鹅一般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据2011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的报道,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儿,最高可以飞到9000米的高空。  它不借助任何外力,8小时就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拥有超级飞行能力。它最高的“家”在海拔5000米的长江源。然而,近年来,一些外来者贪图野味,偷拾鸟蛋,使长江源的斑头雁数量急剧减少。杨欣说, 经过初步统计,仅长江源保护站附近的4个湖泊,而斑头雁的全球种群数仅有7万。杨欣说,斑头雁数量的减少只是长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表象之一,和气候变化、植被退化乃至垃圾污染等都有关系。所以此行来到沱沱河我们要去斑头雁在长江源最重要的繁殖地——班德湖。

“从沱沱河沿镇逆流而上,50公里之后就是班德湖。”虽然杨欣给我们指了路,但我们花去两天的时间在班德湖周围打转转,见到无数个小海子,就是见不到杨欣给我们描述过的班德错,无奈之下,我们原途返回坨坨河,只能用这张宣传画代替我要讲述的故事。

班德湖,丁丁今年4月拍摄

班德湖一直诱惑着我们的Jeep向荒原纵深驶去
遇山翻山、遇河就冲
可眼前这条河不敢妄为了
正当我们不知该如何的时候
我们命里修来的护佑者阿布出现了
他和他的兄弟先下河蹚水
找到最浅的河床然后指挥Jeep过河
谁知还有3米远的距离就要上岸时
Jeep熄火停在了水中央
阿布和兄弟们又找来绳索
一切就顺利起来了
后来才知阿布也是斑头雁的守护者

在一大片湿地前Jeep犹豫了
我们是单车进入江源
擅闯将自食其果
于是我们三人一字排开
用脚力探查路面的硬度
结论是:Jeep 不能去!必陷无疑!



没有找到班德湖的我们就地宿营。
在河滩边拾上游冲下来的木块,
这顿饭我们花去5个小时才吃到嘴里

沱沱河的黄昏8点30分还如此明亮。

IMG_0101.JPG (88.29 KB, 下载次数: 20)

IMG_0101.JPG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8:43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0 18:48 编辑



你好
这就是通向长江第一县——曲麻莱的土路。虽然少有人车路过,但格尔木公路总段对它的保养却从未间断过。

从不冻泉到曲麻莱的路是省道308号线,地图上一条红红的细线连接,全程312公里。我们决定穿越这条线是因为整条线贯穿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之中,我们希望的与动物并驾齐驱的那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另外,我想这条路少有人车,高原荒漠的空灵的气息更能充分的呈现。总之因为对它的一无所知导致我们选择了踏上它的旅途,,,,

我们接近5000公里的旅程就在这路上爆过一次胎。

这路上带给我们的空灵和宁静让我们无数次地停留,不肯离去。

果然,如愿,这是藏原羚。

这是长江上游的楚玛尔河大桥。
楚玛尔河是青藏线上的一条大河,长江的3条源头河之一,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南部边缘,河滩呈现奇怪的红色。《长江志》载:“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又译为曲麻莱河、曲麻河、曲麻曲。旧称“那木七图乌兰木仑河”,系蒙古语,意为“像树叶一样的红河”


楚玛尔河流域上游地区属于可可西里的一部分,可可西里又与新疆的阿尔金、西藏的羌塘相连,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之一,也是中国目前大型野生售类动物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

这条线上可以看到曲麻莱县城旧址。曲麻莱县是1952年建政,今年正好建政六十周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旧县城所处地理位置窄小,发展受限,整体搬迁至新县城。在旧县城遗址只剩残垣断壁,已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但还能分辨出哪是县委大院,哪是院门、院墙,哪是开会的礼堂。

当时最好的房子——供销社的门柱子仍顽强的矗立在废墟中

这似乎就是电影里看到的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的影子。



夕阳中的残垣断壁 似乎有种绝气的孤独。


IMG_0439.JPG (98.69 KB, 下载次数: 23)

IMG_0439.JPG

IMG_0447.JPG (158.1 KB, 下载次数: 23)

IMG_0447.JPG

作者: lantianbaiyun    时间: 2012-8-20 18:44
美文美图,非常喜欢此贴!楼主辛苦了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9:04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0 19:29 编辑

从曲麻莱到玉树再到石渠,延绵数百公里,
我们就在花丛中穿行,在花丛中露营。









张小纲拍摄

张小纲拍摄
不是身体的疲累才让人感到有累意
美得过头的东西也会让人产生累意

8月的高原似梦如幻



一路走来道班工人始终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张小纲拍摄
像这样的“家”,我们留恋一万年


在石渠的奔撒小学,孩子们跟着我在草原上雀跃
我把他们最爱的食物巧克力发给大家

快乐和幸福都荡漾在我们心间。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9:26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2 10:52 编辑

走进德格县竹庆乡:

早上从石渠出发往南,下午5点右边路上的这堆玛尼石将我们带进了竹庆乡,
这是个不易被看见的藏族乡村,
要有好奇心的人,才能根据路边的玛尼石进一步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经过几个拐弯,才能见到隐藏在缓坡背后它





就是这些色彩斑斓的藏式建筑吸引我们留宿一夜。





乡村街景。


IMG_2857.jpg (125.03 KB, 下载次数: 24)

IMG_2857.jpg

作者: 瓜兮兮    时间: 2012-8-20 19:29
欣赏了,感谢楼主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20:07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2 10:48 编辑


竹庆寺,再远是藏区最早的佛学院,更远是名叫白玛唐的闭关中心







竹庆寺更深地藏在竹庆乡山背后的一片缓坡上
平时里这里的喇嘛常常到乡上购物和闲逛
他们的脸上堆满笑容
似乎很喜欢过这种并不是苦行僧日子的喇嘛生活
今天我亲眼看见
他们结伴而行唱着歌儿走向白玛唐的讲经堂





嘎迪喇嘛今年90岁,在白玛唐已经闭关40年了。

嘎迪喇嘛在这所小木屋里过了40年,他说从来没下过山,将来也不会下山

他叫白马德清。12岁,出生在竹庆乡,
就是白马引领着我们找到山里的嘎迪喇嘛,
他说嘎迪是他的榜样
9月开学时间他就不去上学了
佛学院是他的未来
此时他正对着嘎迪40年来闭关站立的位置所留下的脚印
顶礼膜拜,,,,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20:20
海子 发表于 2012-8-20 17:47
陈老师 实名注册了哇   还有很多都不知道五色经幡 是谁呢
陈老师每一片游记 都是人与自然地亲切对话,读 ...

谢谢海子兄弟的鼓励哈
作者: FOREVERYOUNG    时间: 2012-8-21 07:32
我将来也要这样去旅游
作者: Xx洗洗睡了    时间: 2012-8-21 09:36
名人 能在这上面遇见你  真是荣幸哇
作者: 东方蜘蛛    时间: 2012-8-22 09:20
做个记号,等陈老师的后记。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2 10:45
tangling 发表于 2012-8-21 22:37
我看了江油户外陈姐发的贴子,特地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寻访隐秘部落》,喜欢的很,很多同事分享了这本书! ...

旅行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感染了,就再也无法摆脱。欲望在心里不定期地隐隐作痛,迈开脚步才会获得短暂的身心安宁。是吗?
作者: 夜雪灵    时间: 2012-8-22 12:35
钦羡楼主历过的山山水水,感动于你的勇敢、坚韧与执着。谢谢带来养眼、养心的影像。:)
作者: 大光头    时间: 2012-8-25 10:23
陈小邛,好样的!!
作者: 榕树    时间: 2012-8-25 21:12
精采: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作者: 神行快驴    时间: 2012-8-26 16:19
向陈老师致敬!
作者: 长弓    时间: 2012-8-27 11:19
陈小邛 发表于 2012-8-20 20:07
竹庆寺,再远是藏区最早的佛学院,更远是名叫白玛唐的闭关中心

  跟随镜头游历无人区,欣赏大片美图。敬佩你的勇敢。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2-9-12 16:16
好羡慕这样的生活,丰富多彩.
作者: 六大四队    时间: 2012-11-27 21:38
在汉地这样的僧侣可能已经很少了  现代人看他会有点 自闭 愚顽 与世界格格不入
作者: 溺水三千    时间: 2012-11-28 11:05
这样的旅行才更真实:victory:




欢迎光临 江油论坛 (https://www.sc51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