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题写的:长江源
寻找班德湖
每年
3月开始,近千斑头雁将汇聚长江源头沱沱河以西
50公里的班德湖繁衍。
绿色江河组织的“2012年斑头雁守护行动”于今年4月开启,
杨欣说,近年来,每年被人掠走的斑头雁蛋就有近2000枚,
为让这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得以持续生存
“守护斑头雁”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3批志愿者,
在斑头雁产卵、孵化期间,分3批赴班德湖,
担负斑头雁繁殖地野外值守,防止斑头雁蛋被人偷盗,
同时开展对斑头雁种群、繁殖以及当地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
最新的守护观测数据是:湖心岛斑头雁窝已经达到300多个,
每个窝有4-6颗蛋,而整个班德湖的斑头雁已经超过1000只,
这个数量足以让人欣慰。
斑头雁,得名于头部两条黑色条斑,体型如鹅一般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据2011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的报道,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儿,最高可以飞到9000米的高空。 它不借助任何外力,8小时就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拥有超级飞行能力。它最高的“家”在海拔5000米的长江源。然而,近年来,一些外来者贪图野味,偷拾鸟蛋,使长江源的斑头雁数量急剧减少。杨欣说,
经过初步统计,仅长江源保护站附近的
4个湖泊,而斑头雁的全球种群数仅有
7万。杨欣说,斑头雁数量的减少只是长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表象之一,和气候变化、植被退化乃至垃圾污染等都有关系。所以此行来到沱沱河我们要去斑头雁在长江源最重要的繁殖地
——班德湖。
“从沱沱河沿镇逆流而上,
50公里之后就是班德湖。”虽然杨欣给我们指了路,但我们花去两天的时间在班德湖周围打转转,见到无数个小海子,就是见不到杨欣给我们描述过的班德错,无奈之下,我们原途返回坨坨河,只能用这张宣传画代替我要讲述的故事。
班德湖,丁丁今年4月拍摄
班德湖一直诱惑着我们的Jeep向荒原纵深驶去
遇山翻山、遇河就冲
可眼前这条河不敢妄为了
正当我们不知该如何的时候
我们命里修来的护佑者阿布出现了
他和他的兄弟先下河蹚水
找到最浅的河床然后指挥Jeep过河
谁知还有3米远的距离就要上岸时
Jeep熄火停在了水中央
阿布和兄弟们又找来绳索
一切就顺利起来了
后来才知阿布也是斑头雁的守护者
在一大片湿地前Jeep犹豫了
我们是单车进入江源
擅闯将自食其果
于是我们三人一字排开
用脚力探查路面的硬度
结论是:Jeep 不能去!必陷无疑!
没有找到班德湖的我们就地宿营。
在河滩边拾上游冲下来的木块,
这顿饭我们花去5个小时才吃到嘴里
沱沱河的黄昏8点30分还如此明亮。
-
IMG_0101.JPG
(88.29 KB, 下载次数: 20)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8:43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0 18:48 编辑
你好
这就是通向长江第一县——曲麻莱的土路。虽然少有人车路过,但格尔木公路总段对它的保养却从未间断过。
从不冻泉到曲麻莱的路是省道308号线,地图上一条红红的细线连接,全程312公里。我们决定穿越这条线是因为整条线贯穿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之中,我们希望的与动物并驾齐驱的那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另外,我想这条路少有人车,高原荒漠的空灵的气息更能充分的呈现。总之因为对它的一无所知导致我们选择了踏上它的旅途,,,,
我们接近5000公里的旅程就在这路上爆过一次胎。
这路上带给我们的空灵和宁静让我们无数次地停留,不肯离去。
果然,如愿,这是藏原羚。
这是长江上游的楚玛尔河大桥。 楚玛尔河是青藏线上的一条大河,长江的3条源头河之一,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南部边缘,河滩呈现奇怪的红色。《长江志》载:“楚玛尔”为藏语,意为“红水河”,又译为曲麻莱河、曲麻河、曲麻曲。旧称“那木七图乌兰木仑河”,系蒙古语,意为“像树叶一样的红河”
楚玛尔河流域上游地区属于可可西里的一部分,可可西里又与新疆的阿尔金、西藏的羌塘相连,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之一,也是中国目前大型野生售类动物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
这条线上可以看到曲麻莱县城旧址。曲麻莱县是1952年建政,今年正好建政六十周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旧县城所处地理位置窄小,发展受限,整体搬迁至新县城。在旧县城遗址只剩残垣断壁,已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但还能分辨出哪是县委大院,哪是院门、院墙,哪是开会的礼堂。
当时最好的房子——供销社的门柱子仍顽强的矗立在废墟中
这似乎就是电影里看到的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的影子。
夕阳中的残垣断壁 似乎有种绝气的孤独。
-
IMG_0439.JPG
(98.69 KB, 下载次数: 23)
-
IMG_0447.JPG
(158.1 KB, 下载次数: 23)
作者: lantianbaiyun 时间: 2012-8-20 18:44
美文美图,非常喜欢此贴!楼主辛苦了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9:04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0 19:29 编辑
从曲麻莱到玉树再到石渠,延绵数百公里,
我们就在花丛中穿行,在花丛中露营。
张小纲拍摄
张小纲拍摄
不是身体的疲累才让人感到有累意
美得过头的东西也会让人产生累意
8月的高原似梦如幻
一路走来道班工人始终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张小纲拍摄
像这样的“家”,我们留恋一万年
在石渠的奔撒小学,孩子们跟着我在草原上雀跃
我把他们最爱的食物巧克力发给大家
快乐和幸福都荡漾在我们心间。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19:26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2 10:52 编辑
走进德格县竹庆乡:
早上从石渠出发往南,下午5点右边路上的这堆玛尼石将我们带进了竹庆乡,
这是个不易被看见的藏族乡村,
要有好奇心的人,才能根据路边的玛尼石进一步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经过几个拐弯,才能见到隐藏在缓坡背后它
就是这些色彩斑斓的藏式建筑吸引我们留宿一夜。
乡村街景。
-
IMG_2857.jpg
(125.03 KB, 下载次数: 24)
作者: 瓜兮兮 时间: 2012-8-20 19:29
欣赏了,感谢楼主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20:07
本帖最后由 陈小邛 于 2012-8-22 10:48 编辑
竹庆寺,再远是藏区最早的佛学院,更远是名叫白玛唐的闭关中心
竹庆寺更深地藏在竹庆乡山背后的一片缓坡上
平时里这里的喇嘛常常到乡上购物和闲逛
他们的脸上堆满笑容
似乎很喜欢过这种并不是苦行僧日子的喇嘛生活
今天我亲眼看见
他们结伴而行唱着歌儿走向白玛唐的讲经堂
嘎迪喇嘛今年90岁,在白玛唐已经闭关40年了。
嘎迪喇嘛在这所小木屋里过了40年,他说从来没下过山,将来也不会下山
他叫白马德清。12岁,出生在竹庆乡,
就是白马引领着我们找到山里的嘎迪喇嘛,
他说嘎迪是他的榜样
9月开学时间他就不去上学了
佛学院是他的未来
此时他正对着嘎迪40年来闭关站立的位置所留下的脚印
顶礼膜拜,,,,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0 20:20
海子 发表于 2012-8-20 17:47 
陈老师 实名注册了哇 还有很多都不知道五色经幡 是谁呢
陈老师每一片游记 都是人与自然地亲切对话,读 ...
谢谢海子兄弟的鼓励哈
作者: FOREVERYOUNG 时间: 2012-8-21 07:32
我将来也要这样去旅游
作者: Xx洗洗睡了 时间: 2012-8-21 09:36
名人 能在这上面遇见你 真是荣幸哇
作者: 东方蜘蛛 时间: 2012-8-22 09:20
做个记号,等陈老师的后记。
作者: 陈小邛 时间: 2012-8-22 10:45
tangling 发表于 2012-8-21 22:37 
我看了江油户外陈姐发的贴子,特地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寻访隐秘部落》,喜欢的很,很多同事分享了这本书! ...
旅行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感染了,就再也无法摆脱。欲望在心里不定期地隐隐作痛,迈开脚步才会获得短暂的身心安宁。是吗?
作者: 夜雪灵 时间: 2012-8-22 12:35
钦羡楼主历过的山山水水,感动于你的勇敢、坚韧与执着。谢谢带来养眼、养心的影像。:)
作者: 大光头 时间: 2012-8-25 10:23
陈小邛,好样的!!
作者: 榕树 时间: 2012-8-25 21:12
精采: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作者: 神行快驴 时间: 2012-8-26 16:19
向陈老师致敬!
作者: 长弓 时间: 2012-8-27 11:19
陈小邛 发表于 2012-8-20 20:07 
竹庆寺,再远是藏区最早的佛学院,更远是名叫白玛唐的闭关中心
跟随镜头游历无人区,欣赏大片美图。敬佩你的勇敢。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2-9-12 16:16
好羡慕这样的生活,丰富多彩.
作者: 六大四队 时间: 2012-11-27 21:38
在汉地这样的僧侣可能已经很少了 现代人看他会有点 自闭 愚顽 与世界格格不入
作者: 溺水三千 时间: 2012-11-28 11:05
这样的旅行才更真实:victory:
欢迎光临 江油论坛 (https://www.sc51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